扎根乡土 传承百年——益阳地区农商银行系统第三期青干班读书心得

点击数: 时间:2025-03-20 作者:卢金 来源:益阳办事处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在《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中,讲述了党带领全国人员书写了改天换地的史诗。在这段壮丽历程中,农商银行始终与党同频共振、与民勠力同行,以“根植乡土,服务三农”的初心,成为农村金融事业的坚定践行者。作为益阳地区农商银行系统的青年员工,我深刻感受到,这份事业承载的不仅是金融服务的职责,更是一代代农信人用脚步丈量的精神传承与时代使命。

历史的回响:从“背包银行”到金融脊梁的蜕变

翻开农信史册,上世纪50年代的画面跃然眼前:老一辈农信人背着褪色布包,手持木算盘,在田间地头奔走。他们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背包精神”,将存贷款服务送到农户家中,被乡亲们亲切称为“背包上的银行”。这种精神至今流淌在农商银行的血液里。每年春节,我的同事们仍坚持带着农家历、新春祝福走村入户,用一杯热茶、几句家常拉近与客户的距离。这种带着泥土气息的服务方式,让金融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充满温度的守望相助。

在农商银行改制七周年的采访中,一位退休老信贷员的话令人动容:“那时的信用社和供销社就像乡亲们的左右手,一家管钱袋子,一家管米袋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七十余年来农信系统历经风雨却始终屹立,靠的正是这种“赚辛苦钱,赚良心钱”的信念。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如今,益阳地区农商银行系统依旧在服务“三农”的道路上奔跑着,251个营业网点、2250名员工覆盖了全市所有的乡镇。自开展整村授信工作开展以来,在全市1122个行政村授信农户45.28万户,让全市75.25%的农户在农商银行有了随借随用的信贷支持额度,累计发放涉农贷款超310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金融支柱。

定位的坚守:深耕乡土方能行稳致远

福耀集团“一生只做一片玻璃”的战略定力,恰是农商银行的成长启示。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知根知底”——熟悉每片土地种植的作物,了解每个家庭的信用底色。这种优势,绝非数字金融可以轻易替代。在整村授信工作中,有的同事曾疑惑:为何走访时要拍摄合影?直到实践中才明白,这张照片既是服务到位的见证,更是情感连接的开始。通过持续走访,我们建立起详尽的客户档案:从家庭结构到产业周期,从联系方式到金融需求,为精准服务筑牢根基。

面对年轻客群流失的挑战,我们探索出独特的服务路径。通过服务留守老人获取在外务工子女的联系方式,用“银发纽带”串联起代际金融需求。实践表明,即便在数字化时代,“面对面”的服务依然不可替代——能叫出客户家人的名字,往往比科技手段更能赢得信任。这种“用脚步丈量需求”的笨功夫,正是农商银行守住农村主阵地的关键。

青年的担当:在传承中开拓新局

数字化转型浪潮下,我们既要传承“铁账本、铁算盘、铁规章”的合规精神,更需创新服务模式。通过“大数据+铁脚板”的组合,线上跑数据锁定需求,线下跑客户传递温度;通过“产品组合拳”分散风险,用客户分层管理提升服务效能。这些探索让传统业务焕发新生:手机银行便是一个移动柜台,线上贷款审批时效缩短至30分钟,科技赋能正在重塑服务边界。

作为中层管理骨干,我们更需精打细算应对行业变局。面对净息差收窄至2.45%的挑战,我们需要有“三维成本核算模型”来看待发展:纵向看存贷利差,横向比同业定价,立体算综合收益。将单纯的任务考核升级为价值创造评估,推动业务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这种精细化经营思维,正是新时代农商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破题之钥。

从1921到2024,红色金融基因在乡土中国生生不息。当“背包银行”成长为存款超800亿元的金融机构,益阳地区农商银行系统变的是服务手段,不变的是“金融为民”的初心。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要传承“铁脚板”精神,用沾满泥土的双手丈量田野;也要锻造“云思维”能力,让科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每个农商青年的奋斗身影,都在续写着新时代的金融故事——这故事里,有百年农信的厚重底蕴,更有青春中国的蓬勃脉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