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首市丹青镇光坪村深处,田埂小路蜿蜒如血脉,最终将人引入一片豁然开朗的天地。这里绿草如茵,清风拂过,牛群的剪影安静地镶嵌在青翠之中——近两百头湘西黄牛组成的生机阵列。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健硕的生灵并不畏人,反而亲昵地用温热的头顶轻蹭访客的衣角,仿佛在诉说主人符中好倾注的心血。这位皮肤被湘西烈日染成古铜色的汉子,正站在自己亲手唤醒的绿野中央,身后是吉首农商银行丹青支行助力的崭新希望。
半生积蓄唤醒荒山 牛群壮大遭遇“粮草危机”
符中好,这个1974年生于光坪村的湘西汉子,人生轨迹曾与无数同乡重叠——青年离家,远赴广东打工,在流水线旁近三十载,他用汗水积攒下辛苦钱,心中却始终回荡着故土的呼唤。上有年逾九旬的老母亲需尽孝膝前,下有四个子女的成长需坚实依靠,对乡土的责任与创业的渴望最终牵引他返乡。他认准了绿色养殖这条路,将多年积蓄化作创业火种,毅然投向家乡的荒山野岭。
创业维艰,投入如流水。承租几十亩荒地只是第一步,符中好与贤惠坚韧的妻子化身现代“愚公”,硬是将沉睡的土地唤醒。锄头与汗水开垦之下,昔日的荒芜奇迹般褪去,代之以绵延的甜象草与优质牧草编织的绿毯。牛群在精心呵护下不断繁衍壮大,近两百头牛成为他心血的具象。然而,规模扩张伴随巨大消耗,草料需求激增,设施亟待完善,前期投入的本金在持续的投入中渐显入不敷出,资金链的“粮草”危机,成了挡在绿野牧歌前的一道现实沟壑。
丹青慧眼识“牛人”绿色牧场见证初心
“那天我去牛棚,第一眼就看到符中好了。他浑身上下都是土,可那双眼睛亮得惊人,一看就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丹青支行客户经理清晰记得初次见到符中好时的模样。穿过蜿蜒田埂,眼前豁然展开平坦草地。成群黄牛膘肥体壮,见到生人非但不躲,反而亲热地凑近磨蹭——这反常的温顺,恰是主人日夜精心照料的最佳证明。
通过走访发现,符中好不仅将荒地转化为优质牧区,更掌握科学的草畜配比技术。甜象草为主、杂草为辅的种植结构,既保障主饲料供应,又丰富了牛群营养来源。这份将荒山变“金山”的实干精神,让丹青支行当即认定:这就是乡村振兴最需要的“种子选手”。
五十万活水润沃土 家庭牧场重焕生机
基于详实调研,丹青支行立马为符中好发放50万元“惠农担—乡村振兴贷”。这笔资金如同及时雨,扩大甜象草种植面积,建设青贮饲料池应对冬春草荒,解决了牛群的“口粮危机”。同时升级了养殖设施,完善防疫体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如今符中好夫妇每天巡牧时,眼中重现希望光芒。家有贤妻的坚定支持,是稳固的后盾;上有高堂的慈祥目光,是无声的鼓励;下有子女的成长期盼,是前行的动力,与丹青支行送来的金融“活水”,共同编织成家庭牧场的美好图景。站在绿浪翻滚的草场中央,符中好抚摸着亲昵凑近的牛头:“有了这笔钱,明年存栏量能扩到三百头!”
从珠三角流水线到湘西山野牧歌,符中好的转身映射着新时代农民的创业梦想。吉首农商银行以金融画笔描绘的这场“及时雨”,不仅滋润了一个家庭的致富希望,更诠释了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深层含义——当拓荒牛精神遇见精准信贷支持,沉睡的荒山也能崛起绿色的产业奇迹。在这片被汗水与希望浇灌的土地上,每声牛铃的摇响,都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