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银幕上那架老旧的相机在战火尘埃中沉默伫立,当镜头里黑白影像凝固下同胞的悲怆与不屈,当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吉祥照相馆内那微弱却倔强的灯火,我的胸腔,被一种沉甸甸的力量所撞击,久久无法平息。《南京照相馆》非止于一部电影,它是一次灵魂的叩问,一次对民族记忆的庄重擦拭,更映照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与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身为农商银行人,在光影交错的震撼与悲悯之后,更觉使命如磐,微光亦可燎原。
光影无声,却如惊雷炸响于血脉深处。看那暗房中显影的暴行,何止是胶片上的银盐颗粒?那是1937年南京城泣血的伤疤,是婴儿啼哭戛然而止的锥心之痛,是“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在历史的硝烟中回荡。影片摒弃了宏大的说教,将镜头对准邮差阿昌的惊惶、演员毓秀的颤抖、老板老金那一声“洗了就是汉奸”的决绝。这一个个“凡人微光”,在至暗时刻迸发出的人性尊严与民族气节,比任何史诗都更直抵人心。它告诉我们,历史并非冰冷的数字,而是由无数普通人的血泪与抉择共同书写的沉重卷宗。这让我想到农商人每日行走的阡陌田野、穿行的街巷社区——我们所服务的,不正是千千万万如阿昌、老金般朴实坚韧的父老乡亲吗?他们的奋斗史,他们为守护家园、建设乡村付出的点滴,同样是构成时代巨著的鲜活注脚。我们记录的是账目,守护的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希望火种,传递的是普惠金融的温度。铭记历史之痛,更当珍视当下每一位平凡奋斗者的微光,让农商银行的服务成为照亮他们前路的又一盏灯。
暗房抉择,照见责任重于生死的千钧之力。吉祥照相馆的方寸暗房,成了人性的修罗场。“保命”还是“保证据”?这看似简单的选择题,背后是家国大义与个人存亡的惨烈撕扯。当老金拉下背景布,历数祖国大好河山胜景,眼中含泪却字字铿锵;当阿昌从最初的怯懦求生到最终为守护真相奋起一搏——那份在绝境中被唤醒的担当,那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孤勇,如利剑刺破长夜。这何尝不是对我们工作的深刻隐喻?农商银行扎根乡土,服务的多是“三农”和小微,业务琐碎繁杂,风险如影随形。是选择明哲保身、规避风险,还是选择俯身躬行、担当作为?是计较眼前分毫得失,还是放眼乡村长远振兴?影片中那句“如果她还活着,也能像我一样追梦”,高叶饰演的毓秀泣不成声的慨叹,犹在耳畔。我们每一次对农户创业贷款的风险评估,每一次对小微企业资金周转的雪中送炭,每一次为偏远村落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何尝不是在为一个个“追梦”的可能保驾护航?这同样是沉甸甸的责任,是于平凡岗位上的“暗房抉择。选择担当,便是选择以金融之笔,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留下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乡亲的印记。
岁月接力,以今日之实干回应历史之诘问。影片结尾,那历经千难万险送出的罪证底片,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银幕之外,散场后的南京观众绕城打卡中华门、挹江门,在今日的安然城墙下回望历史烽烟,完成了一场无声的“岁月接力”。导演申奥通过“照相馆”这一细微切口,实现了历史的“显影”。这让我深感,农商银行的工作,本质上也是一种“显影”。我们深入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服务激活乡村经济沉睡的细胞;我们精研业务,让每一笔资金的流动都清晰可循,如同显影液让影像真实呈现;我们致力于普惠,让金融的阳光公平地洒向每一个曾被遗忘的角落,让乡村发展的图景日渐清晰、饱满。老一辈人说“没有守住南京”的自责,是历史的锥心之痛;新一代人“让我们忘记仇恨”的轻言,是现实的警醒。我们农商人,既不能沉湎于伤痛,更不能遗忘来路。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应当以实干回应历史的诘问——守护好乡亲们的“钱袋子”,建设好充满活力的新农村,让每一寸耕耘的土地都孕育希望,让每一个奋斗的身影都得到支撑,这,便是我们在和平年代对历史最深沉的告慰,是对“吾辈当自强”最有力的践行!
《南京照相馆》的光影已然淡去,但那暗房中显影的勇气、那废墟上不灭的微光、那关于责任与担当的永恒命题,已深深烙刻于心。作为农商银行人,我们手中没有枪,但有服务“三农”的初心如磐;案头没有胶片,但有记录时代发展的数据如海;心中铭记历史之殇,更怀揣建设美好乡村的万丈豪情。让我们怀揣这份从光影中汲取的力量,继续俯身于广袤的乡土大地:一寸寸丈量民情,一笔笔书写诚信,一项项落实普惠,一步步助力振兴!让农商银行的徽章,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闪耀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