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农商银行:金融活水润粽香 产业兴农绘新篇

点击数: 时间:2025-03-26 作者:龙芳 来源:桑植农商银行

在武陵山脉的怀抱中,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粽叶正悄然编织着乡村振兴的绿色梦想。桑植县,这片全国最大的粽叶生产基地,以其27万亩野生粽叶与2万亩人工种植基地的交相辉映,勾勒出一幅独特的生态产业图景。在这幅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桑植农商银行以金融为笔,精心描绘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华丽转身,让千年粽香飘向世界,让万家乡亲富在深山。

绿色金融筑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面对传统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桑植农商银行勇于担当,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该行前瞻性地布局绿色金融,构建了涵盖“政策引领、产品创新、服务优化”的三维支撑体系。通过出台《绿色信贷工作实施方案》《绿色信贷管理办法》等专项文件,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该行创新推出“库存质押贷”,将粽叶加工企业的库存粽叶作为质押物,借助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让"沉睡资产"转化为流动资本。此外,该行还将粽叶产业纳入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的“农业——特色贷”担保范围,并大力推广“湘担E贷”“潇湘财银贷”等金融产品,有效缓解了粽叶类企业及个人的融资困境。

针对产业毛细血管的末端梗阻,桑植农商银行精准施策,为瑞塔铺镇的15个村发放了398万元的脱贫人口小额贷款,用于人工种植粽叶产业扶贫示范园的建设,成功推动了该镇人工种植优质粽叶面积增至5000余亩。

金融赋能升级,锻造产业竞争优势

在张家界康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碌地进行着粽叶的加工工作,从清洗、挑选分级到复检计数,每一条生产线都井然有序,展现出繁忙而高效的景象。

“我们公司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桑植农商银行多年来的鼎力支持。”公司负责人彭春华深情地说道。自1997年成立以来,康华实业通过“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粽叶开发、收购、加工、销售、出口及育苗繁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民营企业。其“康华”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康华粽叶更是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成为了五芳斋等知名食品企业的主要粽叶供应商。公司在湖北、江西等六省建立了20个粽叶收购站,带动了8万余名农民参与粽叶的采摘与种植,现有员工534人,其中68名残疾员工在此实现了稳定就业。

2024年7月,为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康华实业计划启动桑植县年处理万吨农产品智慧供应链建设项目。然而,由于收购、贮藏和销售环节存在较长的时间差,公司面临资金缺口。桑植农商银行瑞塔铺支行在走访中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行动,通过实地调查,在原有贷款的基础上,将额度追加至700万元,确保了项目在收购旺季来临前顺利投产使用。

产融深度融合,拓宽振兴发展道路

桑植县龙潭坪镇,这片被誉为“中国粽叶之乡”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粽叶资源。全镇野生粽叶面积达5万多亩,人工培植粽叶2000亩,品质上乘。其中,红军村的粽叶产业规模最大。这里海拔高达1300米,位于龙潭坪镇西北部,50%以上的村民从事粽叶相关工作。

桑植农商银行龙潭坪支行紧跟当地特色产业步伐,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为红军村的粽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该行先后发放了300余万元的“粽叶贷”,在土地开垦、种苗购买、化肥购置等方面给予了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拥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的红军村正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房前屋后的围墙被翠绿的粽叶林所替代,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粽香。如今的红军村,早已摆脱了贫穷的阴影,展现出产业兴旺、村民富裕的繁荣景象。  

“正是得益于桑植农商银行的鼎力支持,我们村现有野生粽叶2万亩,人工培植粽叶800余亩,预计今年产值将达到300万元以上。”红军村的乡村振兴专干周芳满怀感激地说道。除了红军村,该支行还在全镇范围内发放了1000万元以上的粽叶类贷款,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如今,桑植县内拥有5家规模庞大的粽叶加工企业,5家加工厂,以及58家合作社,这些企业与合作社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2021年,“桑植粽叶”更是成功获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已成功打入日本、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昔日无人问津的“粽叶子”,如今已成长为名扬海外的“金叶子”。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桑植农商银行始终深耕本土,坚守服务“三农”的初心。从支持“一片叶”到赋能整个产业链,该行用实际行动书写了绿色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截至2024年末,全行各项贷款余额已达66.3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44.95亿元,绿色贷款余额1.5亿元,累计发放粽叶产业相关贷款1.1亿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