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引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2024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明确要求“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使党的领导这个最大优势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充分彰显。充分说明党建引领是县域农商银行发展的“根”和“魂”,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更是农商银行的独特优势。
自2017年起,攸县农商银行党委以“党建引领业务、业务反哺党建”为核心理念,将培育管理“金融村官”和“村民行长”写入业务发展规划;2018年,制定下发相关通知,通过多项措施全面启动该项工作。通过选拔优秀党员骨干下沉乡村,既当普惠金融的践行者,又当基层治理的参与者,成功走出了一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截至2025年4月末,该模式已覆盖全县297个行政村,累计投放涉农贷款58亿元,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超2亿元,相关经验荣获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2024年“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奖”,21世纪经济报道2024年“全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等荣誉。
一、破题,从“物理结合”到“化学反应”
传统农村金融模式中,银行与农户往往停留在“你贷款、我收息”的简单交易关系,存在服务碎片化、信息不对称、信任基础薄弱等痛点。攸县农商银行党委通过深度调研发现,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的关键,必须找到既能彰显党的政治优势、又能满足农村发展需求的坚实载体。由此,“金融村官+村民行长”双向模式应运而生,让角色定位实现了三大突破。
一是政治身份的突破。即将管片客户经理(含支行行长)或委派会计打造成村级组织的“金融村官”,由村支两委推荐,选聘村干部、党员或具有金融知识的老客户成为“村民行长”,实行“双重组织生活”,参与派驻村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具体实践中,需提前与村党支部沟通,了解会议主题和议程,准备相关的金融政策资料和建议,以便在会议上能够积极发言,为村里的发展提供金融视角的支持和建议。同时认真记录会议内容,特别是涉及村民利益和金融需求的部分,会后及时整理成报告,为后续的金融服务工作提供依据。
二是服务范围的突破。从单一信贷服务扩展至政策宣传、产品推介、信用建设、矛盾调解等多项职能,并以“金融村官”为主导,引导“村民行长”通过“一带一、一带多”的方式,帮助对接挖潜本村存贷款业务需求,清收不良贷款,普及宣传金融政策、金融知识、金融产品,采集辖内农户信息、评定信用等级等,解决农商银行与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满足农户金融需求,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氛围。
三是奖惩机制的突破,一方面,对工作有成效的“村民行长”,给予劳动计价(单笔业务绩效考核工资的10%),调动其营销服务热情。另一方面,对每月驻村办公少于两次的“金融村官”,不仅给予经济处罚,还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利用大数据APP,建立现场办公照相打卡制度,着力培养“金融村官”形成“心往农户想、人往村里走”的营销服务意识,改“坐商”为“行商”。
二、实践,从“单兵作战”到“体系作战”
攸县网岭镇作为株洲市首个“信用镇”,金融村官的驻村日记中记录着这样的转变:从最初村民的“银行的人又来拉存款了”,到现在的“行长!书记!我家大棚扩建能不能申请贴息贷款。”这种信任的建立,源自于金融村官和村民行长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系统性重构,始终把握住三个“融合”。
一是组织体系融合,打造“红色网格”服务矩阵。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内成立5个片区支部,构建“党委书记统一领导、片区书记协同督导、支部书记具体落实”的“三级”书记齐抓共管机制,形成推进党建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融合发展,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强大动力。对外以县、镇、村党组织为依托,形成“党委统筹、支部对接、党员包片”的“三级联动”网络管理格局,共同组成“红色联盟”,确保金融服务无死角、无盲区。
二是信用体系融合,筑牢“三信创建”坚实根基。将“三信创建”作为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党建引领信用体系建设,推动金融资源精准下沉。一方面,依托“金融村官”“村民行长”双线联动,深入村组开展信用信息采集,利用“码上贷”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实现信用评级全覆盖;另一方面,联合县政府举行一年一度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推进会,将成功创建的信用村进行现场授牌,并信用等级与贷款额度、利率挂钩,形成“信用越好、贷款越易、利率越低”的正向激励机制。
三是考核体系融合,建立“党建+业务”闭环管理。创新考核机制,将党建任务与业务指标挂钩,形成“党建+业务”双线考核体系。一方面,将“金融村官”驻村办公次数、村民行长履职情况、信用村创建进度等党建任务纳入支行绩效考核,占比不低于20%;另一方面,将涉农贷款投放量、不良贷款率、手机银行覆盖率等业务指标与党建考核结果挂钩,确保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同时,引入村民评价机制,通过扫码评议、座谈会等形式,收集村民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2024年,全行因党建任务完成出色且业务指标领先的支行达8家,占比超40%,形成了“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的良性循环。
三、蝶变,从“量变积累”到“质变升华”
一是基层组织焕发了新活力。攸县农商银行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联合开展“田间党课”“金融夜校”等活动,每年开展“普惠金融送下乡”活动达300余场,并积极利用官方抖音号、支行个性号,定期开展“诚信金融借贷直播”,将爱护征信等知识送到城乡居民身边。近年来,攸县农商银行提拔了80名懂农业、爱农村、亲农民的优秀年轻员工到中层领导岗位,其中过半数为共产党员。村党支部累计培养50余名村级后备干部进入村“两委”班子。2024年攸县农商银行皇图岭党支部荣获“省管金融企业‘四强’党支部”称号。
二是农村金融实现了新跨越。通过做实“三信”创建,健全涉农信用信息采集长效机制,简化信用户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发放质效,“三农”信贷投入不断扩大,农户贷款难融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截至目前,全行向农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支持达60多亿元,占行内各项贷款余额近60%。
三是乡村治理呈现了新气象。截至2025年4月末,全行累计评定信用村57个,信用镇1个,信用户15.68万户,授信金额127亿元,其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58.3亿元,占全行贷款余额40.2%,不良率仅为0.88%,低于全行贷款平均不良率。“三信”创建等系列工作2021年获县委、县政府批复,明确攸县农商银行为攸县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主办银行”,近年来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认可。
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节点,攸县农商银行用实践证明了:党建不是凌空虚蹈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新时代农村金融机构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坚守“姓党为民”的政治本色,必须始终践行“金融向善”的价值追求,必须始终激发“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让“金融村官+村民行长”模式在湘东大地绽放更多精彩,书写更多“党建红”与“农信绿”“振兴绿”交相辉映的动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