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末的一天,天刚泛起鱼肚白,同事老曹便带着我驱车前往南山坪乡海拔最高的双和村,去走访一笔逾期贷款。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车轮碾过碎石发出细碎的声响。转过第九道发卡弯时,十数架伫立山巅的白色风车蓦然撞入眼帘,公路到了尽头,唯有徒步前行。
两个小时的山路,让我们终于在风车下一栋破旧平房前找到了贷款户小林。当时他正端着饭碗站在门口吃饭,见到我们先是一愣,随后放下筷子从门房里拖出两把木椅,用袖口抹了抹积灰示意我们坐下。70岁的小林父亲佝偻着背在灶台烧水,身体残疾的母亲缩在墙角,阳光从破损的窗户缝隙透进来,小林家的窘境显而易见。
老曹找到平板上小林的贷款信息,声音突然发涩:“2021年申贷2万发展养殖,目前逾期本息合计......”
“去年夏天家里池塘增氧不及时,大部分的鱼都没了……”小林攥着衣角,眼泪不禁在眼眶里打转。
“小林师傅,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我刚开口,老曹突然按住我肩膀。这位三十年工龄的老客户经理蹲下身:“你父母年纪大了,但他们还是想着,你以后能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啊”一直沉默的小林父亲猛地抬头,佝偻着背转过身,浑浊的眼里泛起泪光。
一个小时的恳谈中,我们了解到,小林目前在村上打着日结90元的零工,加上母亲每月的残疾补贴,全家就靠这点经济收入维持生活。老曹用计算器反复核算收入开支,又电话联系附近药材加工的老板,询问是否需要小工。小林父亲见状紧紧握住老曹的手,诚恳地说道,“如果信得过我,我想办法,5月2日来银行处理。”小林也向父亲表态,“等秋收后我去外面多找些活!”
5月2日清晨,正逢场期,卷帘门刚刚打开,小林父亲便已守候在门口。老人来到柜台前,从贴身衣袋掏出两沓现金,纸币上的体温尚未散尽。“国家帮助过我们,做人不能昧良心。”他布满老茧的手按在还款凭证上,像盖下一个庄严的印章。
望着小林父亲远去的背影,我知道,那天的阳光终究照进了那间破窗的小屋,照进了小林全家的心里。农商人用温度丈量的,不仅是债务,更是一个家庭的尊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