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农商银行:筑牢风险防线,客户经理贷款全流程风险管理

点击数: 时间:2025-10-09 作者:卢清 来源:娄底农商银行

在金融业务的肌体中,贷款业务是活力的血液,也是潜在风险的聚集点。客户经理作为贷款业务的“前线哨兵”与“第一责任人”,其风险意识的高度与风险管理的精度,直接关系到资产质量的优劣与银行经营的稳健。尤其是在农商银行的大本营“乡镇市场”,在面对信息不对称更显著、抗风险能力更脆弱的客群,客户经理必须具备并践行贯穿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的严密风险意识,方能有效降低贷款收回风险,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

一、贷前调查严格审查,筑牢风险识别“第一道防线”

贷前调查是风险防控的基石,其核心在于“穿透表面看本质,基于现状判未来”,绝不能满足于“走个过场”。

要深入开展“人性”与“经营”双维尽调。一是人品与信誉深度探查,超越证件审核,通过多维度“软信息”判断借款人诚信度与行为模式。这包括深入村组社区,向邻居、村干部、合作商户等了解借款人的口碑、生活习惯(是否涉赌、嗜酒、有不良负债记录)、家庭稳定性及社会声誉。对于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主,应考察其商业信誉、履约历史及对外口碑。二是经营能力与市场前景客观评估。对经营性贷款,必须实地勘察经营场所,感受生产氛围,核实水电费、货运单、进出库单等“一手证据”。 客户经理要认真分析其商业模式、成本结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状况。同时,客户经理需主动研究行业周期、区域产业政策及市场供需趋势,判断借款人经营项目的前景与潜在风险。例如,对于农业的果园种植户,不仅要看种植面积,还需了解品种迭代情况、技术管理水平、已签订的销售渠道及过往价格波动承受能力。

要强化贷款用途真实性甄别。一是进行需求合理性分析。客户经理要将借款人申贷金额、所述用途与其经营规模、生产周期、资产状况进行匹配分析,判断其合理性。对于突然大幅超出常规需求的贷款申请,应保持高度警惕。二是要进行交叉验证与逻辑印证。通过和客户交谈细节、比对合同、核实付款对象等方式,来交叉验证贷款用途的真实性。确保资金确用于能产生还款现金流的正当生产经营活动,严防资金被挪用于投机(如非理性扩张、民间借贷)、消费(如购房、购车)乃至非法活动。

要夯实还款来源充分性评估。一是充分了解第一还款来源这个关键核心。客户经理要精准测算贷款客户的主营业务的预期现金流覆盖本息的程度,考虑最坏市场情况下的承受能力。不能过度依赖“万一还不上还有抵押物”的惰性思维。二是对第二还款来源审慎估值。对贷款户提供的抵押物,必须坚持现场勘查,核实权属清晰度、物理状态、变现能力及市场价值波动风险。对于保证担保,需严格审查保证人资格、担保意愿及真实的代偿能力,避免“担而不保”的形式担保。

二、贷中处理严格检查,确保风险控制“于细节处落地”

客户经理在贷款审批过程中的资料审查与条件落实,是风险控制措施从文本转化为约束力的关键环节,必须一丝不苟。

要确保贷款资料的真实、完整与合规。一是贷款资料逻辑一致性审查。客户经理需对全部报送资料进行内在逻辑一致性审核,确保申请表、调查报告、财务报表、购销合同等文件中的数据、信息、陈述相互支撑,无矛盾之处。例如,报表反映的盈利能力应与现场观察到的经营景气度相匹配。二是法律要件完备性检查。办理业务过程中,客户经理要严格核对身份证、营业执照、公司章程、抵押物权证、评估报告、保险合同等法律文件的有效性与齐备性。确保合同、借据等填写准确无误,无空白项,签章清晰、合法、有效。三是合规性最终把关。在签订合同之前,要确保贷款品种、金额、期限、利率、用途等完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银行内部信贷政策与操作规程的要求,不留任何合规隐患。

要狠抓审批条件的严格落地。不折不扣执行贷款审批制度,对于审批环节对贷款客户提出的各项业务要求,如补充提供某类资料、办理特定保险、落实抵押登记、限制股东分红等,客户经理必须逐项跟踪,确保在放款前全部落实到位。

要具备“活”的档案管理意识。所有在贷中环节产生和收集的资料,均需及时、规范地整理归档。这不仅是为了应对检查,更是为了在贷后管理乃至风险处置时,能够迅速、准确地还原决策依据和风控措施全貌。

三、贷后管理严格监查,构筑风险预警“动态防火墙”

贷款投放完成并非终点,而是持续性风险监测的开始。有效的贷后管理是及时发现、预警并化解风险的关键。

要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走访机制。一是制度化定期走访。客户经理要主动根据客户风险等级,制定差异化的定期走访计划。深入企业、田间地头,而非仅依靠电话沟通。重现主动式的“望闻问切”,认真观察经营现场的变化、库存情况、员工精神状态;倾听借款人及其利益相关方(如配偶、核心员工、主要供应商、客户)的反馈;询问经营进展、困难、市场感受和未来计划。二是针对性不定期走访。在获悉可能影响借款人还款能力的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行业政策变动、家庭变故、涉及诉讼等)时,应立即进行临时性现场走访,核实情况,评估影响。

要强化资金用途的持续跟踪与监控。一是支付管理严格执行。对于约定用途的贷款,严格按照受托支付或自主支付的要求监控资金流向,核对支付凭证与贸易背景的一致性,确保资金不被挪用。二是后续使用情况抽查。即使在贷款发放后,也需通过分析借款人账户流水、抽查大额资金去向等方式,持续关注资金是否在后续环节被截留、挪用。

要构建多维度的风险预警信号体系。一是关注财务预警信号。借助多方力量时刻关注账户流水异常(如频繁大额取现、与经营无关的支出增多)、存款余额持续低于一定水平、利息偿还出现拖延、他行贷款逾期等。二是重视非财务预警信号。借款人态度发生转变(如回避联系、言辞闪烁)、家庭出现重大矛盾、关键管理人员变动、经营场所搬迁或收缩、失去主要客户或供应商、涉及重大纠纷或诉讼、所在区域或行业出现不利政策、市场趋势等。三是针对问题建立快速响应流程。一旦触发预警信号,客户经理需立即启动调查核实程序,分析风险性质与程度,及时向上级报告,并根据预案采取诸如风险提示、追加担保、协商调整还款计划、提前收回贷款等应对措施。

对客户经理而言,严格审查、严格检查、严格监查,绝非繁琐的条条框框,而是专业精神与责任担当的体现。它要求客户经理不仅是一名业务拓展者,更是一名敏锐的风险分析师、一名严谨的操作执行官和一名有温度的客户伙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唯有将风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贯穿于贷款全流程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理解你的业务、管控你的风险”,从而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农户与小微企业的同时,牢牢守住资产质量的生命线,实现银行与客户的共赢与长远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