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这个岗位已经一年有余。我常在想,该以怎样的姿态回应这里的日常,才能让脚步跟上节奏,让心意贴近需求,在基层的岁月里慢慢沉淀。
一、化“难”为赴:明知不易,依然选择奔赴
初到资产保全部,“难”的感受常在不经意间涌上心头。面对繁杂的诉讼流程,理清了脉络却可能没抓准重点;投身陌生领域,想快速上手却屡屡碰壁,难免自问是否能力不足。那些时刻,虽有过“放缓脚步”的念头,心底却总存着一份“再试试”的执拗。
后来渐渐懂得,成长从不是一帆风顺的顺遂,而是明知前路有挑战,依然带着热忱前行。我开始在“难”里找方法:遇困惑便主动请教,将前辈经验化为自身参考;视每次失误为学习机会;把繁杂任务逐一拆解,一步步将“难事变易”。渐渐地,棘手的事变得顺手,曾经的坎成了身后风景。这些“难”,不是用来击退我们的,正是用来打磨我们的。
二、化“远”为近:把陌生距离,熬成亲近温度
刚来时,总觉得基层和自己隔着一层“远”——想融入却不知从何做起,看着身边人熟络交流,自己却像个难以融入的“外人”。那份“远”,是心理的疏离。
日子久了,才发现“远”可以慢慢熬成“近”。我学着多沟通、多交流:从日常问候“早上好!”“吃了吗?”开始;处理事务时,多问一句“这样做是否合理”,并把指点记在心里;遇到疑问便耐心解释,小事也认真对待。慢慢地,打招呼的人多了,主动分享想法的人也多了;陌生的事务摸清了脉络,疏离的氛围也有了温度。
三、化“闷”为厚:在平淡日常里,积蓄向上力量
“闷”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是“把小事做妥”的日常,少有耀眼的高光时刻。适应节奏后,我也有过类似感受:整理相似资料、对接相近需求、协调琐碎细节,日子仿佛按下“重复键”。
但我在“闷”里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当有人觉得“差不多就行”时,我提醒自己,基层的“闷”不是敷衍的理由,而是沉淀的机会。当听到“你做事我们放心”的认可时,我更加明白,“闷”中藏着“厚积薄发”的智慧,它是对认真坚守的考验。
基层岁月里,我在“尽我所能”中奔赴,在“敬我不足”中成长。那些“难”过的时刻、“远”过的距离、“闷”过的日子,都化为了心底的底气。往后,我仍将带着这份热忱与清醒,一步一步走下去,在基层的日常里,活成更踏实、更坚定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