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提升公众金融素养,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9月15日—21日,吉首农商银行积极开展“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宣传金融教育宣传周系列活动,通过“精准滴灌+场景融合”,联动城区、乡村及社区、高校等,以接地气、入人心的宣传形式,为不同群体送上“定制化”金融安全课,用实际行动守护民生“钱袋子”,为地方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金融活力。
城区+高校:双阵地联动,织密“反诈反洗钱”防护网
15日-16日,吉首农商银行分别来到乾州世纪广场与吉首大学篮球场。红白相间的横幅“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格外醒目,工作人员手持《金融知识普及手册》《反电诈指南》等折页,结合近期高发的“冒充客服退款”“虚假投资”等案例,用通俗语言向过往群众和大学生讲解反电诈、反洗钱的实用技巧。“阿姨,收到陌生短信链接千万别点,转账前一定要核实对方身份!”“同学,兼职刷单赚零花钱?这是典型的诈骗陷阱!”一声声贴心提醒,让金融知识从“文件”走向“生活”。
针对大学生群体,工作人员特别增加了“校园贷风险”“个人信息保护”等互动话题,通过情景模拟、问答竞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和金融安全意识。“原来洗钱离我们并不远,以后会更小心保护自己的银行卡信息!”吉首大学学生小张听完讲解后感慨道。据统计,活动当天共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覆盖群众及师生超3000人次,现场解答咨询80余次。
乡村+赶集日:双语赋能,打通金融知识“最后一公里”
“各位乡亲,今天我们教大家怎么识别假钱、防骗子!”在丹青支行的厅堂里,“金融小课堂”开得热闹。考虑到当地苗族群众占比高、部分中老年人汉语理解能力有限的特点,支行大堂经理用“汉语+苗语双语组合”,用“乡音土话”将反电诈、非法集资、假币辨别等知识“翻译”成村民听得懂的“家常话”。
“假钞的水印模糊、手感偏薄,摸毛主席衣领处最明显!”工作人员举着真钞与假钞对比展示,边说边教村民“一看二摸三听四测”的辨别技巧;针对农村地区常见的“熟人借款陷阱”“高息理财骗局”,则用村里真实发生的案例提醒大家“莫贪小便宜,守好血汗钱”。“以前总觉得诈骗离农村远,今天听了才晓得,买种子、卖山货都可能被盯上!”办理业务的龙伯伯一边翻看宣传折页,一边用苗语和工作人员交流,“用苗语讲更亲切,我们老人家记得住!”据统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50多份,服务村民100余人次,切实将金融知识送到“村民手中”,为乡村产业稳定发展和村民财产安全筑牢“防护墙”。
社区+敬老院:温情守护“夕阳红”,反诈APP成“护老神器”
“李奶奶,您看这个APP能自动拦截诈骗电话,我帮您设置一下!”9月18日,吉首市某敬老院内,城南支行联合辖内派出所工作人员正忙碌着。针对老年群体易受“投资返利”“保健品推销”“冒充公检法”等诈骗侵害的特点,队员们用“拉家常”的方式,结合真实案例拆解诈骗套路:“凡是让您转账到‘安全账户’的,都是骗子!”“保健品能治百病?医院都治不好的病,它能行?”“前几天,有人给我推荐熊胆粉、松花粉,说能包治百病,幸好当时银行工作人员及时制止了我,要不现在的我真的就被诈骗了”,彭阿姨一边向工作人员诉说着最近的遭遇,一边为吉首农商银行的工作人员竖起了大拇指。
讲解过程中,工作人员还现场演示了国家反诈中心APP的下载、安装及使用方法。据统计,当天共为50余名老人安装反诈APP,解答养老金融问题30余个,用“科技+温情”为老年群体撑起“防诈保护伞”。
以宣促防 以学促安:书写金融为民新答卷
金融知识普及不是“一阵风”,而是需要持续发力、精准滴灌的民生工程。此次宣传周活动只是吉首农商银行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吉首农商银行持续深化“金融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分散”“普遍+精准”的宣传模式,覆盖城乡全区域、全年龄段群体,切实提升公众金融风险防范能力。
从城区广场到乡村集市,从高校课堂到敬老院落,吉首农商银行以实际行动诠释着金融机构的责任担当。未来,吉首农商银行将继续聚焦群众需求,创新宣传形式,让金融知识“活起来”“沉下去”,为守护群众“钱袋子”、助力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