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职桃源农商银行起,我就在双溪口支行工作。这里青山环抱、溪流清浅,是一座安静淳朴的小镇。支行行长姓易,可大家都喊他“强哥”。他个子不高,说话总是从容不迫,笑起来眼里带着光,虽然年纪不算大,却有种让人安定的沉稳气度。
我刚来没多久,身上还带着几分学生时代的急躁,做事总讲究快、准、高效,却忽略了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往往比流程更值得珍视。
九月的一个赶场日,营业厅里人来人往。我正在柜台处理业务,突然听见一阵略显激动的交谈。一位老人拿着厚厚一叠存单,语气越来越急:“我这些加起来明明是三十五万,你们怎么说只有三十万?”
强哥闻声从办公室走出来。他没有急着解释,而是先扶老人到客户区坐下,递上一杯温茶。“杨老板,您别急,慢慢说,我在这儿,一句一句听。”
原来,老人手中有一些是早已挂失过的存单;另一些则是转存新开的存单。现在找到后,让他误以为每一张都仍然有效。老人越说越激动,声音带着微颤:“我不懂你们这些规矩,我只信单子上写的每个字!”
我在一旁听着,心里有些委屈,甚至有些不平,系统记录清晰、流程完整,他为什么就是不肯相信我们?可强哥始终不急不躁,微微前倾着身子,一句一句地回应,没有打断,更没有争辩。
后来,我才知道,老人之前在外地买理财受过损失,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强哥面对情绪激动的老人始终不急不缓,轻声说:“您的担心我懂,钱的事,再仔细都不为过。我们陪您一笔一笔核对清楚。”
他特意请来了村干部和老人的家人,约定周六一起到行里慢慢核对。那天强哥专门从家里赶来,将一张张存单摊开,拿出原始凭证、登记簿,翻出已经归档的传票,不急不缓地讲解。老人的儿子是位老师,终于弄明白了原委,又用老人听得懂的方式慢慢解释给他听。
弄清楚原委的那一刻,老人紧绷的神情终于松弛下来。他不好意思地搓着手,对强哥说:“怪我老了,记性差,又总怕再被骗……”强哥只是笑:“应该的。您放心,以后随时来,我们都在。”
这件事过后,老人不仅把存在别处的钱都转来存了定期,还成了支行的“编外宣传员”,逢人就夸农商银行靠谱。而我,也终于在这场小小的风波里,触摸到了“服务”二字真正的重量。
强哥后来对我说:“在银行工作,不只是数钱办业务,更是学做人。客户急,你不能急;客户慌,你要稳得住。”
我突然明白那些看似繁琐的流程、那些需要反复沟通的误会,背后其实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攒了一辈子的辛苦与信任。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这座山水小镇里,用耐心和真诚,把每一份忐忑抚平为安心。
从那以后,我也渐渐学会像强哥那样,说话慢一些,微笑多一点。因为我知道,每一次耐心的沟通,都不只是在处理一项业务,更是在守护一份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