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信贷员手记:在人情堆里守住那份“清廉”

点击数: 时间:2025-07-01 作者:何勇辉 来源:郴州农商银行

在仰天湖山区扎根两年零九个月,从永春网点的柜员岗到芙蓉支行的客户经理,我对“清廉”二字的感悟,渐渐沉淀成山区工作的生存哲学——尤其在这片抬头见叔、低头遇婶的熟人地界,“清”字得像岩缝里的青松,深深扎进骨头缝里。

当“小意思”撞上“大规矩”

芙蓉这地方小,抬头低头都是熟人。肖老板来办养殖贷款,走时往柜台塞过一袋刚炒的春茶,说是“自家树上的,尝尝鲜”;廖老板办完全部手续,趁人不注意非把两包烟放桌上,笑称“辛苦兄弟跑前跑后”;村支书的电话更像追魂铃:“我侄子家那贷款,条件差点,帮看看?”

这些带着泥土气的“心意”,分量轻吗?茶叶不过半斤,香烟不过两包,但背后是乡亲们最朴实的心意,沉甸甸的。可我知道,只要收下哪怕一包烟、一盒茶,心里的天平就会倾斜——下次遇到资质不达标的申请,还能硬起心肠说“不”吗?这人情债一旦背上,规矩就会松动。拒绝说情时,当时确实会得罪人,下村时都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心里很憋屈。但转念一想:如果开了这个口子,对其他兢兢业业的同事公平吗?银行的钱,经不起我个人对村民这么“照顾”。

山区清廉的“四梁八柱”

在摸爬滚打中渐渐懂了,山区的清廉不是板起面孔当“冷面人”,而是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事章法:

一、规矩摆明面:每次下村宣讲,我都揣着打印好的《贷款须知》:贷款需要什么条件、准备什么材料、流程需要多长时间,都掰开了跟乡亲们讲清楚,曾有农户觉得“找关系”比交材料管用,我就带着他对照条款一项项算,让大家知道这不是“我刻意为难你”,而是规矩如此,疑虑就少了大半。

二、调查跑断腿:为核实一笔民宿贷款,我和同事踩着露水爬着山路,实地查看客房数量、流水台账;遇到养殖户报存栏数,我们钻进猪圈一头头清点。我们翻山越岭去考察项目、了解实情,心里有了底数,批贷时才能理直气壮,拒绝贷款时也有充分的理由。

三、一碗水端平:无论是村干部的亲属,还是寡言少语的淳朴村民,我们始终秉持同一套标准。对符合条件的申请,即便流程繁琐也全力推进;对不符合规定的情况,无论谁来请托都坚守底线。日久见人心,乡亲们反倒会认同这种“认死理”的原则性。

四、拒绝时带温度:遇到条件不符的申请,我从不甩下“不行”就走人,而是耐心解释为啥,看有没有别的合规路子能帮上点忙,拒绝是公事,但帮忙找路子是人情,乡亲们心里都有杆秤。

清白换来的“山乡回响”

推掉过多少回茶叶香烟,得罪过多少回人情脸面,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但每当夜深人静,躺在床上,想到自己批出的每一笔贷款都干干净净,既对得起农商银行,也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这种踏实感比什么都珍贵。看着当地村民用贷款买了农机、扩大了果园、建起了民宿,日子有了盼头,这种成就感比村民送的橘子、茶叶更让人觉得甘甜。我们农商银行的金字招牌,以及自己在这片山区的口碑,不就是靠这点点滴滴的“清白”和“实在”积累起来的吗?

在山区做信贷工作,“清廉”就体现在对每一次“小意思”的婉拒中,体现在每一次顶住压力坚持原则的决定中。守住这份“清”,才能睡得安稳,干得长久,真正对得起这份职业,对得起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