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求是创新——赴浙江大学学习心得体会

点击数: 时间:2020-09-25 作者:罗彦 来源:资兴农商银行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2020年8月,我有幸来到历史悠久的百年学府浙江大学培训学习,亲身感受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传承,一周的学习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思维,所获颇多,受益匪浅。下面分享一些自己的浅显感悟。

普惠金融

在浙大、禾城农商银行和江山农商银行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概念源于小额信贷,“inclusive Financial”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何嗣江教授在《普惠金融、微小贷款发展与思考》的课堂上,结合他AFR微型金融研究的经验和台州、温州银行实际成功案例,很好地诠释了如何做实做好普惠金融,如何为小微群体方便、快捷、及时地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

要坚持市场定位不动摇,始终牢记“服务三农”的宗旨使命。农商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1952年6月5日,郴州地区第一家信用社在安仁县宝莲乡成立, 60多年的风风雨雨走过来,中间我们走过弯路,也得到很深刻的教训。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支农支小的定位不能移,做小做散的方向不能变。我们是立足本土的县域金融主力军,是支农支小的主力军,只有坚守定位,回归本源,专注主业,坚定不移地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精耕深耕农村市场,才能在繁荣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践行我们的责任。

要有“微弱”情怀,建设有温度的百姓银行。金融服务的不均衡带来了不平等的经济结构,《穷人的银行家》中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模式“让信用成为财富”,帮助了成千上万的穷人,改善了穷人的生活状况,使其生活发生质的改变。在我国,普惠金融也可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农商银行也可以让我们的农户、让我们的客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着力缓解农民融资困难,使农民得到更多、更实惠、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做老百姓身边的贴心银行,让更多的农村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

思维创新

马云曾说“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当今社会风起云涌,瞬夕万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应用场景打造层出不穷,应接不暇。洪方仁讲师的《互联网金融与阿里文化》让我看到了创新思维理念带来的社会巨大影响和变革。“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一直认为互联网不是一种技术,是一种思想。农商银行由于自身的局限,起步发展较晚,在大浪潮下如何顺势而为,站在时代不断前行的车轮上呢?我们新农信人应当要有紧跟时代的思维理念,要有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思维,要有信息化、数字化理念。当前我们的客户群体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居多,如何跳出“三农”看“三农”,跳出“小微”看“小微”,抓住年轻人,抓住“农后代”,拓展新客源,对客户实行分级管理,提升客户优质服务体验,成为我们急需研究的新课题。创新思维,创新工作方式,打造新零售,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加强客户服务触达,打造随时、随地、无感、无界,端到端的客户新服务,可能成为农商银行未来发展的新方向。

转型发展

新形势下,农商银行该何去何从?禾城农商银行董事长施贤军的《数字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野和新的思考。在数字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潮流,通过改革转型发展,推进经营管理的根本性变革,才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组织架构,建设现代化银行。实施战略规划,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高效运转的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围绕以客户为中心,打造前台一体化、中台专业化、后台集中化,组织高度灵活的运作体系。

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科学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运用科技、大数据平台建设运营管理、精细化管理、流程化管理体系,明确每一项业务的规定程序和手续,打造“一业务一流程”、“一岗位一流程”,使业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通过制度的有效运作提高业务开展的透明度,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审慎经营,切实防范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一支铁的队伍。一要加强人才建设,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大力实施人才兴行战略,建立和完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为农商银行建设一支生机盎然、生生不息的后备人才梯队。二要建立铁的纪律,推进合规经营,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加强合规文化的导入,让合规理念深入人心,融入到工作的每一环节。三要加强队伍执行力建设,增强员工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令出必行,令行禁止,人人讲责任,个个敢担当,打造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铁的队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