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里的农信记忆

点击数: 时间:2020-05-18 作者:陈昀 来源:江华农商银行

为配合湖南农信展厅实物史料征集工作,近期,我们与几位老同志一道跋山涉水、翻箱倒柜,去到十余个农信社老网点,开始了一段农信“淘宝”之旅。

无一例外,每次一推开已经锈迹斑斑的老信用社大门,就宛如穿越时光隧道,一件件落满历史烟尘的老器具,将记忆中符号化的“背包银行”传统、“三农”情怀变得具体可感。五十年代的守库床、六十年代农信印章、农行代管时期的营业招牌、一沓沓手工记账本……每件器物都贮藏着一段旧时光阴,留存着一段温暖记忆,蕴含着一段浓厚情怀。

“再不搜集就保存不下来了,有些东西可以用钱买,这些东西一旦消失,农信社的记忆也就找不回来了。”在一同来“淘宝”的老同志老肖眼里,这些老物件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贝。

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木质守库床,被尘封在已经废弃的大圩信用社旧址。一眼望去,这张床与普通的柜子并无二致,上面的锁扣已经布满锈迹。老肖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们,床的下方是两个大钱箱,钱证入箱,把盖板盖下来上锁后,盖板就变成床板,在那个年代,老一代农信人就是睡在这张床上守护着农信社的库房安全。

在沱江镇长征路信用社旧址,一个六七十年代的钱箱,也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个年代的守押历史。箱子约莫40厘米长、18厘米宽,仅为现在柜员钱箱的三分之一大小。“那个年代,头寸最多一两万块钱,用这样的箱子足够了。”老肖解释说,这种钱箱,直到他八十年代中期在基层工作时仍在沿用。箱子里存放着一批刻有“贫下中农信用社”字样的印章,这是农信社在文革时期的特殊烙印。

同样让我们心生感慨的,还有一沓九十年代农信人的考勤表,表格中一串串“下乡”“收贷”等字眼,历经三十年铅华仍不褪色。笔墨无声,但却是老一辈农信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泥土沉淀真情的最好明证。

“我在农信社工作三十多年,这些老物件曾经与我们朝夕相处,如今能把他们从历史中‘淘’出来,感到特别亲切。”返程途中,老肖感慨万千。这些曾伴随一代代农信人工作、生活的老物件,随着滚滚的改革浪潮和电子办公方式的改变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它们虽然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也不一定有多高的经济价值,但却有着厚重的历史价值。

器具无言,情怀有声。六十年的光阴,农信社已经全部改制为农商行,业务规模在扩大,农信记忆在远去,但在发展长河中,每一个农信人都是亲历者。正如普希金所说,“一切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而用收藏的方式记录农信历史、保留发展记忆,对传承农信精神的新一代农商行人来说,既是使命,也是责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