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初被调入纪检监察办公室时,正值暮春。办公室里有一扇朝北的窗,窗外是一排高大的梧桐树。每当风起,碧绿的叶子随风摇摆,偶有身弱的树叶扑簌簌落下,那飘零的姿态藏着某种未尽之语。
四十多岁纪检“老兵”钟姐递给我的几本厚厚的培训资料,封面已经磨损,内页画满密密麻麻的记号。
整整一个月,我边忙手头的工作,边如饥似渴地吸收培训资料的内容,笔记写满几十页文档,终于在跟进前手未办结的第一个案子扫尾工作之际,详细了解纪检监察工作的整个概况和基本流程。
办案,肯定是纪检工作的攻坚难题。常常账户流水、信贷资料、外调资料等信息在灯光下跳动,组成一个个疑点,经过办案人员抽丝剥茧一点点往回追溯,总能发现一些藏头露尾的违规痕迹。面对办案人员顶着压力核实的事实证据,凝固的笑容,神色不安的表情,吹皱的心湖,是被震慑的最有力反应。那些数字起初只是静静躺在纸面上,但在办案人员眼里,它们会说话,会讲述,会勾勒出一幅幅隐秘的图景。一笔异常转账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几处时间巧合的交易,恰似暗夜中的萤火,虽然微弱却指明了方向。顺着这些线索往前摸索,常常在看似毫无关联的事件间,发现那根若隐若现的连线。厚厚的卷宗,既有破解的欣慰,也有人性的感慨。
信访,是纪检工作常要面对的顽疾。信访人员的不忿和愁容,接待员工的耐心和解释,交织成一首冰与火的鸣奏曲。那曲调时而激越,时而低沉,在接待室里回旋往复,最终还是会找到和谐的音符。
专项整治,是纪检工作每年必开展的重点项目。这工作恰似秋风扫落叶,一阵紧似一阵,却又年年必要,岁岁常新。需要我们像执篙的轻舟,在数据的长河里打捞真像,打给各条线和网点的电话不停歇,走廊上的脚步急促,打印机不停吞吐,空气中飘散着油墨与焦虑混合的气息。在不断的清理与整饬中,肌体得以保持健康,秩序得以维持运转。
清廉文化建设,是纪检工作的重中之重。它不似利剑出鞘寒光乍现,却如细雨润物,悄无声息地浸润心田;不像雷霆万钧地当头棒喝,却似晨钟暮鼓,余音袅袅地叩击灵魂。警示教育中最震撼人心的忏悔视频,案例剖析中被放在显微镜下细细展现的病变机理,纠“四风”树新风的雷霆之势与和风细雨,共同汇聚成一部沉甸甸的启示录。它让清者更清,浊者自省,徘徊者止步。我们作为执伞的播种人,在每一个需要警醒的时刻,洒下救赎的种子。
大多数的纪检工作都没有惊心动魄的色彩,更多的是,我们匍匐在办公桌前,在成堆的数据和制度文件中寻找蛛丝马迹,无论是“九类情形员工排查”还是中层账户流水、征信排查等工作,都经历过无数次反复推敲细节,无数个电话核实的过程。这些工作恰似绣花针在锦缎上穿梭,一针一线不得有误。纪检人员附身于案牍之间,指尖在报表行列间游走,不时停顿,用红笔圈出疑点数字。窗外车水马龙,窗内唯有纸张翻动的声和键盘敲击声相伴,久而久之,我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能在密密麻麻的数字中捕捉到异常,能在千篇一律的资料中发现不妥。
在纪检岗位已工作三年的我,常看到风吹叶落,绿叶生发,在这四季轮回中,我读懂了手中事业的分量,更明白——纪检的风清冷而醒神,凛冽而澄明,吹在每个人的脸上、心里。有人掩面疾走,有人迎风而立。风过处,天地为之一清,而我迎风行走的脚步也要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