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岁后好像很难从他人身上得到真实的快乐度,降低了对人生期待的阈值,对快乐的感受也逐年升高,这一路迎风冒雪至此,猛然抬头一看,前方模糊不定,出发时的初衷也快荡然无存,转头,沉默不语,这个年纪该为这颗灵魂祛了魅。
明明在十二岁前都算小孩,上了初中突然要为自己的人生努力,一路拼搏,大学四年一出社会,直接就要承担整个后期几十年人生,有的人甚至还要背负父母家族的殷切期望,连个过渡期都没有。如若无人托举,一面向前挣扎,一面陷入原生家庭的泥坑无法着力,这种撕拉的感觉真是叫人窒息。
生存压力逐渐增大,很多人不知道哪个时刻就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弯了腰,动摇了结束任务的想法,哪还有快乐可言。
稳定的人想要死水微澜,漂泊的人想要一隅安生。我们已经很难被一颗棒棒糖就哄的满眼欢喜,也不相信爱情能敌过柴米油盐,既不想强颜欢笑的合群,也不打算跟那些仨瓜俩枣的算计纠缠,成年人需要一种“当断则断”的果决。
这个年龄的快乐,只能自己给自己了,物质也好,精神也罢,可与言者无二三,向外求总是差强人意,向内求确是惊喜连连。
有物质就满足自己,无物质就先活着。吃一顿美食,看一场电影,来一趟旅游,阅读一本书,写一篇日记,太多太多的事情等着自己去做,举目望去皆是树林,何必将一株小草放在心上揣测个没完。
之前和朋友讨论对断亲和减少羁绊的看法,打个比方,就是我们在前行的路程中,打算原地不动消磨时间,还是倒退等待他人,还是坚定目标继续出发,怎么选都无错,毕竟每个人的人生目标不尽相同,减少不必要的纠结消耗才是重点。我们总在行走中遇见,遇见后离别,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孤身一人。能同行就共路一程,无法道合就分道扬镳。
井底之蛙有它的安稳,井外也别有天地,机遇和风险并存,总是选择一方放弃另一方的无法圆满。灵魂安放的位置,只有自己最明白,谁的建议都不作数的。
都说“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其实不然,正是因为通过读书看清了世道,这个烂透了的人间道,将我们的善良、同情、退让反复揉虐,与事与人做到问心无愧后,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无情无义了,真诚开不了花,就让它长满刺吧。
毕竟这个世界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历史的周期,人性的释放,用语言沟通的谎言被皮囊掩盖,被情绪挟持陷入情爱,被野心引导偏离轨道,世人皆在盖自困也。
活了一辈子到最后结尾时,无论财富多少,地位多高,能得一个“寿终正寝”是多大的福报呀。可以选择自然老去,自己跟后人交代一切,很难得了。毕竟面对生死时,太多人的遗憾无法开口,连死亡方式也无法自主选择。
人生既有趣又无趣,年高百岁的人生经历最后也只是一纸祭文,被塞进逼仄的空间,在地下听着树根生长的声音,生命再次叩醒意识,记得要与山川共行。
一捧黄土一尘扬沙,我的快乐在于思考过生活,省察过人生,回头说再见,前行我能自行掌舵,无需取悦他人,爱先给自己,快乐先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