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记游:一座城的血色与烟火

点击数: 时间:2025-06-05 作者:张影 来源:株洲珠江农商银行

        踏入八一纪念馆的那一刻,时钟仿佛被拨回到1927年8月1日凌晨,南昌城头的枪声撕破了夜的寂静。那枪声穿越时空,此刻在八一纪念馆里变得震耳欲聋。展馆内特意调暗的灯光,让那些泛黄的照片、生锈的武器和磨损的军装更显肃穆。展柜中一支锈迹斑斑的汉阳造步枪静静躺着,旁边的说明牌写着“起义军使用过的武器”。玻璃反光中,我看见自己的脸与步枪重叠,恍惚间仿佛听见九十多年前那个闷热夏夜的呐喊。多媒体展厅里,环形荧幕再现着起义全过程:周恩来站在江西大旅社的台阶上讲话,贺龙捋着胡子豪迈大笑,叶挺军装笔挺目光如炬。他们平均年龄不过三十出头,却以青春热血改写了中国历史走向。

        从纪念馆出来,转过两个街角,步行不过十分钟便抵达了八一广场。虽然下着小雨,但广场上游人如织。孩子们紧紧牵着父母的手,情侣共撑一把伞依偎而行,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缓缓前行。纪念碑下,少男少女们正轮流拍照,他们摆出夸张的姿势,笑声清脆如铃。我忽然想起纪念馆里看到的统计数字:参加南昌起义的2.3万人,到井冈山会师时仅剩800余人。那些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不正是这般充满烟火气的平凡日子吗?

        傍晚在巷子深处找到家老字号。拌粉端上来时热气腾腾,老板娘麻利地浇上辣椒油,瓦罐汤在粗陶罐里咕嘟作响,皮蛋肉饼汤鲜美可口。邻桌几个建筑工人正用南昌话大声聊天,他们安全帽上的泥浆还没干透。我想起贺龙在起义前对士兵说的话:“跟着共产党,为穷人打天下。”此刻寻常百姓大快朵颐的模样,或许正是当年那些年轻革命者最想守护的画面。

        登上滕王阁,赣江两岸已亮起万家灯火,江水倒映着两岸高楼的霓虹,宛如一条流动的星河。这座屡毁屡建的楼阁,如今以钢筋铁骨之姿矗立江畔,二十九层的高度让它成为赣江边最醒目的地标。飞檐斗拱间暗藏现代防震结构,但电梯井巧妙地隐藏在仿古结构中,朱红色的雕花木门打开后,现代化的电梯载着游客上下穿梭,古今交融的设计令人叹服。

        动车驶离南昌西站时,窗外的城市灯火渐次后退,滕王阁的轮廓也渐渐隐入暮色,而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却在记忆里愈发鲜明。这一刻,我突然明白:这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不在滕王阁的飞檐翘角,不在赣江的潋滟波光,而在这血色记忆与人间烟火的交融处——它藏在每一碗拌粉升腾的热气里,刻在每一块起义纪念碑的纹路中,活在每一个南昌人谈起“英雄城”时骄傲的眼神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