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4到202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点击数: 时间:2023-07-21 作者:候慧玲 来源:龙山农商银行

从最初的由农民入股组成的合作金融组织,到现在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社经历了曲折漫长的发展,迎来了今天的华丽蝶变。这离不开每一位农信人的奋斗,我的外公还有妈妈都将青春奉献给了农信事业,外公退休了,妈妈接过了外公的“挎包”,而现在的我又接过了妈妈的“挎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信三代”,继续用行动延续着三代人对农信事业的热爱。

那个旧挎包,一上肩便是一辈子

    小的时候总是听外公念叨:“我有一个挎包,一背就背了一辈子,是背也背不烂,甩也甩不掉”。年幼的我并不知其中的深意,只能疑惑地瞪大双眼,听着外公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说着。而说者有意,听者却无心,我以为是外公在怀念陪着他工作了一辈子的战友——他的挎包,殊不知外公说的是挎包,念的却是他奉献在农信事业上的一辈子。一个人、一双脚、一个包,背的是实心包,走的是泥泞路,干的是勤恳活。1954年,外公就来到了信用社工作,外公工作的地方是龙山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在工作期间外公就和村里的生产大队同生产、共劳动,边劳动边宣传储蓄存款对支援国家建设的好处。在年底生产队分账的时候就背着他的挎包上门,宣传发动组织存款,为社员们办理储蓄服务,几分、一毛、五毛,在没有点钞机的时代,全靠银行人的一双手和一把好算盘。那个年代,交通并不发达,外公就背着他的挎包,带着他的算盘,靠着他的一双脚走遍了辖内的各个村落,也是他们那一代农信人用双脚奋斗出了农信社发展的开端。

外公退休了,农信事业却在传承

    我的妈妈,从1990年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0多个年头了,自我记事以来,妈妈工作的地方是在县城一个菜市场的小网点,小小的门面,高高的柜台,粗粗的栏杆就组成了这样一个简易的办公区,和现在的联动门,防弹窗对比,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后来妈妈又被调入清分中心工作,负责调拨全县所有网点的头寸资金。妈妈是一个热心肠,在工作中她认真学习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及相关制度,勤思考,勤钻研,对于现金清分这一表面上看起来简单的工作尽量做到极致,从事银行现金工作多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她坚信“工作所给予人的,要比你们付出的更多”。虽然她已经退休,离开她工作了一辈子的地方,但在退休前她并没有一丝松懈,她说:“我要站好自己的最后一班岗,为年轻人作好表率,为自己的农信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接过接力棒,接续奋斗不忘初心

  追随长辈们的步伐,我在2020年加入了农商银行大家庭,在家人的影响下,我对农商银行不仅是熟悉和亲切,更重要的是认同和信任。入行后,我从一名柜员做起,开启了我的职业生涯。在入职前,我的妈妈就常常嘱咐我,办理业务的时候要有“三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和客户沟通有耐心,钱款核对要细心,对待本职工作要有责任心。农村是农商银行的革命根据地,而在各个乡镇常住人员多为留守老人,因为他们和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大多数老人更是大字不识一个,主观上的认知高于你所讲的一切。作为柜员,每天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和前来银行柜台的老年客户打交道,刚开始办业务的我也曾因为对业务流程的不熟练被他们误解过哭泣过,但想起妈妈说过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于是不服输的我狠抓业务能力提升,遇到繁琐复杂的业务时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闲暇时学习总行下发的文件,努力提高业务办理水平。

    从1954到2023,从讲述外公、妈妈的故事到开始我的故事,是时间的跨度,更是传承的温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