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点击数: 时间:2022-08-05 作者:卢金 来源:安化农商银行

当被通知要去采访时,我内心感到无比的荣幸与紧张,采访对象龚混沌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同志,他不仅是一位在党50年的老党员,也是安化农村信用合作社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代表,从参加农村信用工作起,他就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满在安化这片土地上,把自己的一辈子,贡献在70年农信事业的发展历程中。

就这样,我怀揣着激动、崇敬的心情,随着采访组一行前往龚混沌的家中。傍着左边的小溪,我们乘坐的汽车一路沿着小路向深山驶去。应该是一早就听说我们要来,龚老早早就站立在门边等候着我们,当我们一下车,他就热情地摇着手,向我们打着招呼,脸上不时露出着孩童般的笑容,虽然摇手的幅度不大,但我依然可以看出老前辈对我们的欢迎与喜爱,就像一位多年未见面的爷爷,陌生却又很亲切,无形之中好像有一条“纽带”,紧紧连接着我们。92岁的他依旧维持着工作时的模样,将衣服扎进裤子里,瘦弱的身姿依旧散发着一股工作时才有的凛然风姿。讲起过去的事情,龚老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在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得知,他19岁就参加了工作,在当地农委当通讯员。后来,朝鲜战争爆发,老前辈凭借着一腔热血,报名参军,13年后,他毅然告别军旅生涯,回到家乡奎溪,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信合人”。刚参加工作的他,主要任务是帮助政府回收“大炼钢铁支援跃进储蓄券”、回收3到5圆的苏联币等旧票子。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龚老讲着讲着,眼眶就情不自禁的湿润了。那时的信用社,还只能寄居在乡政府大楼里,一张简陋的办公桌,几条被岁月坐得泛白的旧板凳,几本边角被反复翻阅得卷边的手工登记本,就是他们的全部。在龚老的记忆中,当时的奎溪信用社只有三个人,职工一手理着手中的传票、账单,一手摇着身旁的摇篮,照顾着摇篮中嗷嗷待哺的小儿,成为了当下我们每一位“农二代”最初的成长记忆。

那时的信用社,是最早助力乡村的金融机构。六十年代,社会经济不景气,人民群众手里也没有什么余钱,更别谈存款啦。没有存款就无法放贷款,龚老就只有推着自行车,沿着弯曲的山间小路,到木榴、湖南坡、岳溪等经济活跃的地方,去借钱来发放贷款,支援当地农业生产,盘活地方经济。那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还承担着政府会计师”的职责。当时奎溪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叶和木材,尤其是木材,每当到了销售旺季,村民便将木材放排至马辔市,销售后再由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将货款结回来,统一分发给村民。龚老他们那一代农信人,就是这样一趟一趟的往返在奎溪与马辔市之间,不顾山路崎岖,路途遥远,一点一点的将一笔笔资金带回奎溪,带给每一个村庄和村民。这应该就是“乡村振兴”的最初版了吧。

那时的信用社,也是最早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当时的奎溪镇,有22个生产大队,140余个生产队,所有的农业生产资金,都是从信用合作社借钱流转。那时的生产大队与生产队,在信用社借了小额贷款后,去购买化肥、购买牛羊,服务农业生产。所以我们从建社伊始,就与服务“三农”打上了不可分割的时代烙印。在将贷款发放出去后,等到大队在收茶、做茶之际,再由信贷员到各个生产大队上将本金与利息收回来。在那时的贷款借据登记本上,一横一竖承载着的,不单纯是一笔账款,更是每一位村民生活的希望、年底丰收的缩影。龚老既是信用社主任,又要管着队里的账,又要到包片的生产大队去插队,与当地老百姓同生产、同劳作、同生活,成了安化农信人最早的缩影。再加上部队工作生活的经历,让龚老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每当一个生产队有贷款资金需求时,在贷款发放之前,龚老都会先去生产大队了解需求情况,确保自己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能落到实处,都能起到帮助百姓的作用。

那时的信用社,是最早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在龚老的记忆中,农信社从未离开过农村和农民,70年的发展历程里,更是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不仅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也时刻关注着百姓的生活,不仅帮助解决了很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也为许多贫困百姓送去了温暖。在一次下乡走访的过程中,龚老发现有一位农户前来领取生产农用物资时,一只手一直用不上劲。细细询问后,才知道这名农户的手臂已反复冻伤差不多两年时间了,冻伤的地方早已变成深紫色,再不治疗,只怕手都会废了。龚老看到后,立即从信用社借了20钱给他,并和他的家属一起把他送到了医院。几十年过去了,这位老爷爷每每谈起信用社时,都情不自禁的扬起大拇指,说起信用社对自己的恩情。并对他的后辈们说,“当初如果不是信用社的20元钱,也就没有我们家的今天,你们一定要记得啊。”

历史长河一瞬间,恰是农信事业70年峥嵘岁月的铭记,恰是农村金融时代变迁的缩影。六十年前,龚老回到充满困难与艰险的故乡,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投入到农村金融事业之中。在他看来,这一辈子最值得他骄傲的,就是做好了农村金融这份事业,并将这种对农信事业的热爱,耳濡目染的传承给了自己膝下的儿女子孙们。对他来说,安化农信事业的70年,不单单是历史长河中的70年,更是龚家三代人对农信事业的坚守、奉献与传承的70年。

70年的发展历程,一边是风雨飘摇的发展年代,一边是欣欣向荣的改革年代。70年来,我们初心不改,依旧助力“三农”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帮扶农民成家立业。临走时,我望着窗边的那与我同行的溪流,就犹如一条翠绿的丝巾飘带,一路伴我前行。老前辈于我们,就同群山与河水的关系一般,群山哺育着河水,在这70年发展历程中,老前辈们始终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着我们头顶的那一片天,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奋斗历程哺育着我们。我想老前辈身上的“背包”精神、奋斗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将始终会是激励我们前行的精神粮食、奋斗路上的雨露甘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