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思考成为难题,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点击数: 时间:2021-05-11 作者:左香华 来源:双峰农商银行

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烦恼,每天手指在微信、微博、某音等APP间划来划去,却提不起看书的兴致,工作任务马上要到deadline,一边心情焦虑,一边又是“明天再说”的自我安慰。前几日我偶然翻开了十年前读过的那本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对照工作和生活,体悟又多了一层。

《娱乐至死》发表于1985年,波兹曼在书中对当时蒸蒸日上的电视时代展开了批判,意图警醒人们: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作者开篇写道,“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波兹曼在书中描绘了从印刷机到电报再到电视时代的变迁,他的忧虑也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深,似乎一切都在向娱乐化靠拢,严肃话语语境丧失了生存的空间,公众的思考和耐心也变成了奢侈品,万千媒介像巫师一样夺走了人们的想象力。而同样的,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告诉我们的是: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毫无疑问,当今社会FB、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和各类视频软件的出现,颠覆了人与人、人与空间甚至人与过去之间的关系,重构了一种新型的社交网络和娱乐方式。与波兹曼所处的电视时代相比,电脑和手机成为新的娱乐宠儿。但为什么我们仍然被碎片化信息支配?为什么我们仍然沉浸于影像、声音带来的感官快感中不能自拔?因为媒介环境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技术绝不可能消失,历史也不会倒退,甚至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娱乐的制造者,大多数人已经不自知地沦为娱乐的奴隶。新技术带给我们工作和生活的便利是方方面面、无法拒绝的,因此波兹曼带有悲观色彩的批判在当下是不合时宜的,但波兹曼对娱乐的警惕态度却是值得引起深思的。

到现在来看,赫胥黎关于人类不再思考的预言正在成为现实。媒介并不是问题的本质,它只是娱乐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本质是人性中对娱乐的渴求和需要,所以我们会为电视时代、互联网时代提供给我们的产品买单。值得警醒的是我们自己,我们自身的趋娱化是否让我们失去了一些更加宝贵的东西?例如用钢笔写下的文字,例如与父母、子女的围炉夜话,例如在图书馆不受干扰的阅读,或者一次沉静的冥想。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刷不完的朋友圈、微博和抖音视频,然而这些信息之间没有任何的连续性,它们只是让我们不断得到感官刺激和新鲜感的“伪语境”,在我们的感官得到满足以后又很快地消失,娱乐过后接着而来的是新一轮的娱乐。虽然至今我也未曾下载过抖音、头条等短视频APP,但是每天也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所裹挟。纵观周围的人群,人们甚至患上了“手机病”,与家人共处时也是人手一部手机的“低头族”,放下手机几个小时,就会觉得焦虑、不知所措,每天在“今天先这样”的自我安慰和“下次一定”的自我懊悔中挣扎。人类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向懒惰的妥协,就是向娱乐的过渡。当我们看电脑、玩手机时,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内容输入”,但是却忘了公元前柏拉图即提出的人生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以前说高考是决定一个人的分水岭,我认为持续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才是影响一个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人们觉得自主思考成为了难题,甚至忘记了思考,这即是人类开始退化的体现。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娱乐至死》这本书从侧面上鼓励大家去重新拾回书本,回到那个为了解决问题而去搜寻信息和独立思考的年代。

是时候放下手机,为家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和朋友去踏一次青,或者就是读一读波兹曼的这本《娱乐至死》。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