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衡阳市一位赵姓老婆婆因为去年借款给亲戚没有写借据,到今年亲戚还款时,却因为借款金额问题扯起了“麻纱”。所幸在衡阳市农信社员工热心服务下,找到了借款证据,避免了1万元的损失。
当日,赵姓老婆婆神情焦虑地来到衡阳市农信社位于蒸湘区立新大道的营业网点,希望农信社员工帮其查询去年支取存款的相关资料。原来,老婆婆去年借给亲戚3万元钱,到今年还款时,亲戚却说只借了2万元。老婆婆虽然上了年纪,但回忆此事的细节却很清晰,确定当时是在农信社支取了一笔2万和一笔1万的定期存款,通过现金的方式借给亲戚。无奈由于当时相信亲戚,没有订立书面的借据,现在亲戚不认账,她也无可奈何,寄希望于农信社提供当日的取款凭证作为证据。
农信社当班柜员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耐心地安抚老婆婆的情绪,并尝试帮助她回忆取款的时间,但老婆婆只记得是去年5月份,而具体时间已经无法回忆起来。
考虑到农信社营业网点每天有几百笔业务,1个月的业务量近万笔,在没能掌握具体交易时间的情况下,从中查找资料的工作量将相当大。农信社专门抽派一名员工将去年5月份的全部业务凭证一笔一笔地翻阅查询,通过整整一个上午地查找,终于查到了两笔共计3万元的原始取款凭证,为赵姓老婆婆的借款提供了证据,避免了1万元的损失。
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市民借钱给亲戚朋友这种情况很常见,借款时一定不要因为怕麻烦而不订立书面借据,否则很可能造成借款纠纷。同时,衡阳办事处提醒广大市民,在资金往来过程中,最好采取转账交易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在信用社(银行)留下资金轨迹,以便为经济纠纷提供交易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