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农商行信贷风险管控探析

点击数: 时间:2016-12-20 作者:李自新 来源:隆回农商银行

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如何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扎实有效管控信贷风险,成为了我们当前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反思经营:现行业务存在“五大矛盾”

农村金融机构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后,在信贷营销过程中,出现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贷前调查与贷后管理没有同步。现阶段,广大农商行普遍重视贷款准入环节工作,强调贷前调查管理制度制定及风险防范。但由于人员素质、科技支撑、流程规范等因素的影响,事中事后的监管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贷后管理机制缺失、催收管理规定执行疲软、贷后管理力量缺失、管控举措有限等方面。二是财务分析与数据审查没有同步。受制于诚信环境欠缺、地方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地区民间融资盛行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县域中小微企业财务数据失真的问题越发突出。但在业务营销过程中,基层网点及客户经理受“速度情节”、“业绩情节”等思想影响,往往存在为了“为了贷款而编制报表、报表数据迎合贷款金额”的现象,忽视了对财务信息真实性的调查分析,不利于信贷风险的有效管控。三是产品创新与质量评估没有同步。当下,符合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条件的项目和优质客户日渐稀缺,为进一步做到资产规模,增强盈利能力,抢抓优质信贷客户市场先机,银行机构在形式合规前提下,一味迎合优质客户或高收益客户的信贷需求,造成了信贷产品花样百出,但产品推出后的事后监测、分析、评价关注严重不够,并任由管贷技术和服务能力准备不充分的基层网点落地管理,极大增加了信贷风险。四是现实情况与趋势分析没有同步。在信贷投放过程中,过于侧重现实因素对信贷风险造成的影响,高管层及基层客户经理对于行业、产业乃至特定借款企业的趋势性分析把握不足,凭经验放贷、凭短期效益放贷的现象比较突出,忽略了对信贷政策的趋势性分析和择机应变的探索。如,房地产行业、钢材、光伏、煤炭等行业危机,给广大银行业金融机构造成了较大损失,农商行也深受其害,就与信贷政策的定位、选择有很大关系。五是流程规范与信息管控没有同步。省联社成立之后,农商行在信贷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和流程设定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制度要求几乎覆盖到了每一个准入环节。但在贷中、贷后过程中,由于基层分支机构所在地信用环境及信贷人员素养、利益、伦理等因素的制约,潜在信贷风险依然很大,同时,总行对于客户信息的掌握过度依赖工作经验和系统数据提示,没有做到客户经营状况、盈利能力、诚信观念等“软信息”收集的与时俱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贷风险管控失灵。

原因剖析:“三个环节”制约业务转型

笔者认为,造成现阶段信贷业务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准入环节存在“先天不足”。一是涉农产业具有弱质性。由于农商行、农信社的支农市场定位,信贷客户“农”字特色很强,经营效益低、抗风险弱、综合实力弱,与各大商业银行相比,在客户选择上存在差距,增加了信贷风险。二是农村地区诚信环境欠佳。受制于农村地区客户素质不高、诚信意识缺失、诚信宣传不足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诚信文化的整体滞后,农民、农户和农村企业逃债、躲债和赖债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三是小微企业管理有待规范。县域小微企业普遍实行家族式管理,生产规模不大,管理机制不完善,财务信息可信度低,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等,增加了信贷风险。

二、管控环节存在“薄弱环节”。一是风险认识有待提高。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重规模扩张,轻风险防范的思想比较盛行;在风险排查过程中,重形式、轻实效、图应付的现象还是存在。部分基层员工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甚至采取压贷、停贷等简单方式规避风险。二是管控体系有待健全。目前,农商行、农信社基本采用的是“自上而下、事后处置”的风险管控模式,由总行机关负责风险采集或是风险逐级上报的方式掌握风险信息,反映渠道比较滞后,风险预警和识别能力不够,风险提示不及时。三是处置成效有待提升。在贷款形成不良后,普遍采用清收、核销、置换手段进行处置,成效不佳。四是管贷力量有待加强。目前,基层信贷人员偏少,存在重项目营销,轻贷后管理的现象。少数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管贷能力不强,贷后管理图应付、走形式,形成了风险管理“真空”。同时,县级农商行风险管理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落后,对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缺乏指导性。

三、辅助环节存在“制约因素”。一是经济持续下行制约信贷质量提升。随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措施的落地,民间集资情况的存在,县域经济实体经营状况的疲软,赚钱热点效益的不明显,民间投资的不旺盛,极大增加了业务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制约了信贷质量的提升。二是管贷能力不足制约信贷能力提升。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各大银行业金融机构下乡的步伐明显加快,给农村信贷市场带来了极大冲击。基层网点负责人及信贷人员出于考核任务的考虑,往往会为了任务而任务,一味强调做大规模而忽视管贷能力的提升。甚至部分信贷人员在轮岗交流时限上做文章,造成了“新官不理旧账、离任管不到旧账”的问题。三是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制约信贷质量提升。部分农户个体、工商业经营主体诚信意识不强,再加上现有制裁措施乏力,以及相关部门的执行效果欠佳,造成了基层客户经理惜贷、惧贷思想的存在,既不利于农商行信贷资产分母的做大,也间接增大了不良资产的分子数额。

管控之策:“三种意识”推动防范体系构建

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应重构和优化系统理念,既要沿用传统办法,又要创新风控体系,确保信贷风险管控工作贯穿于整个业务流程。

一、树立事前防范意识,严把信贷风险“源头关”。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高度重视信贷风险防控工作,做到信贷风险管控与业务发展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纳入日常议事日程,确保发展可保、风险可控、质量提升。二是要强化风控机制建设。做到业务未动,制度先行,科学设计激励约束机制,既要防止不顾风险盲目放贷的规模情节,又要克服一味强调风险而坐等观望的畏惧不前。三是要优化职能部门设置。通过内部培养、外部招聘等方式,优化风险管理条线人员结构,配强配齐风险管理管理人员,发挥其对整个业务流程审核把关、督查提示的作用。四是要注重员工风险意识养成。强化风险理念的灌输和风险管理的培训,既要注重业务知识的更新培训,也要确保“老三篇”不丢。

二、树立事中防范意识,严把信贷流通“准入关”。一是严格资格认定。落实行管、监管规定,严格筛选信贷准入条件和标准,坚持三农定位、涉农贷款基本条件,确保信用等级达标、财务报表真实有效。二是择优信贷支持。突出抓好涉农龙头企业、县域重点民生项目、地方明星企业等支持重点,做好项目储备,抓好大客户营销工作;要坚持“两扫五进”活动开展,抓好中小客户储备工作,优先扶持一批经营规模、财务健全、效益良好、守法授信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农户作为贷款对象,扶持其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三是优化担保举措。落实有效的担保措施,是防控信贷风险的必要措施,在用好用活个人信用、担保、联保等传统方法外,我们还可以结合地区实际,寻求多种担保方式,有效克服小微企业“短、频、快”的用款需求,实行土地、房产、商铺等不动产抵押担保制度,积极探索企业存货、企业仓单、应收账款质押、农村土地抵押、林权抵押等担保方式,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树立事后防范意识,严把信贷风险“管理关”。一是要落实定期贷后分析制度。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落实,即:查看贷款使用情况,判断其是否符合贷款规定;查看仓储、物流、销售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资金流动困难;查看报表情况,判断其生产经营情况;查看贷款对象负债变化情况,判断其负债能力、偿债能力。在此基础上,定期出具一份贷后管理报告,强化风险管控措施措施。二是树立分类管贷理念。对于贷款客户的贷后管理,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而要坚持一企一策、一户一策、因地制宜,分类建立险预警信息台账,动态追踪管理。对于产生经营情况正常,资金流充足的客户,要扎实做好贷后管理工作;对于出现了风险预警信号,但能够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客户,可以采取收回再贷、还息续贷方式,支持其合理资金需求;对于存在不良嗜好、资金链完全断裂,救活无望的贷款客户,要提前谋划,积极稳妥果断退出。三是构建多方联动防控机制。加强与工商、税务、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客户朋友圈的联系沟通,做到及时发现风险、及时处置风险;加强与银行同业的沟通协作,对于存在多家银行贷款的客户,要多联系、多沟通,防止单方抽贷,防止逾期“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四是强化日常工作督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结合、全面检查与抽查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客户经理的贷款管理再检查,形成一种检查常态,让客户经理不敢懈怠贷后管理;加强奖惩机制建设,强化制度执行,做到真奖真罚,让管贷人员不会懈怠贷后管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