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商银行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路径思考

点击数: 时间:2016-08-31 作者:李祖亮 朱静 张远东

    近年来,农商银行在产业扶贫方面努力找思路、想办法,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受客观环境制约,贫困地区农商银行参与金融精准扶贫问题不少,困难很多。近日,笔者深入古丈县岩头寨野竹村、土溪村,草潭村,磨刀村等,红石林镇茄通村,古阳镇双溪村,就金融精准扶贫做专题调查。我们认为,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扶持产业发展,发展产业且有销路的贫困农户方可率先脱贫。其中,发展产业是基础,产品对接市场是关键,必须因势利导发展金融+电商。要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充分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模式,发挥好信贷资金精准扶贫杠杆的作用,让贫困农户平等参与经济发展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对象的现状

    以古丈县为例,该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州中部偏东,武陵山脉斜贯全境,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总人口14.3万人,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是典型的山区小县、财政弱县,也是全国贫困县。全县现有贫困农户43039人占农业人口的36.17%,其中需要社会保障政策兜底的占贫困农户3%左右,农村留守丧失劳动能力无力发展生产的老人及学生占贫困人口的57.5%,2016年上半年外出务工人员10115人,占农业人口的8.5%,其中贫困农户外出务工人员1527人,占贫困人口的3.55%,符合四有两好一项目的农户占贫困人口的33.5%。意味着符合金融扶贫条件的农户仅占33.5%,要在2017年实现整体脱贫,农商银行面临的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拓展农村市场的过程中影响深远。

    二、贫困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困难

    1、支柱产业优势弱。农业作为高风险的弱质产业,无论养殖、还是种植或农产品加工,其脆弱度是多数农民无法承受的痛,从2001年以来,当时的信用社(改制前)积极支持农户发展山羊和养猪,10多年过去了,全县养殖山羊超过500只的农户只有四家,养猪超过100只的农民只有6家,大部分以失败告终。种植产业主要是发展“两叶一果”,茶叶发展较快,10年间茶叶面积扩大到近13.7万亩,面积翻两番,农户人均茶叶面积达到1.15亩,可采摘面积7.8万亩,2016年上半年茶叶产量2400吨,实现产值3.3亿元,预计全年茶叶产值近5亿元,但茶农获得的利益不大,每亩约3000元,除去成本亩产收入在2000元,茶叶的生产积极性不高,特别是高寒山区,一方面季节滞后,尽管品质较好,但产量不高,价格偏低,培管的信心不足。虽然“古丈毛尖”品牌效应好,但没有形成拳头,地理标志认证和保护力度不够;烟叶面积基本持平,年产值6000万元,柑桔呈下滑趋势,年产值保持在5000万元以下,农业产业化优势不强,全县农业产业中还没有一项产业规模超过10亿元。

    2、农民创业激情低。农民创业激情不高有三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不活,许多外出人员宁肯田土抛荒,也不愿意流转给有创业意愿的农户,甚至主观故意让其他的农户放弃土地流转,心中不想创业的农户脱贫致富。二是贷款难、贷款贵仍然普遍存在。由于农村担保抵押缺失,融资渠道狭窄,贷款贴息仅限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贷款户根据评级授信的结果承贷小额信用贷款,最高不超过5万元。对于不是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则不能享受优惠政策,制约农户创业的积极性。三是能人带动风险大。在贫困地区,等靠要的思想仍然是主流,苦干,累死累活,一年到头只够吃,不干,心安理得吃低保。农村的能人,往往不愿意吸收其他贫困农户入股,宁肯单打独斗,失败的风险是农村能人无法独立承受的,跟着能人走只享受成功的喜悦,却不肯承担失败的损失。四是农村劳动力高低龄分化严重。转移就业造成广大农村,有的扶贫对象“宁肯苦熬、不愿苦干”,“等靠要”依赖思想严重,没有主观意愿,大部分因缺乏劳动力,就难以通过金融扶贫方式脱贫。

    3、对接市场门路窄。农村种养殖业不能长足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销售出现了断层时引发的农户心理恐慌。农村物流网络不发达、配送成本高,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难度较大。据不完全统计,有高达六成的农村居民认为快递收件不方便大部分快速企业的营业网点大多只建到县城,农村电商不敢贸然投入,物流配送已成为最令农村网民郁闷的问题,不仅造成网购不方便,也掣肘了农产品的网上销售。

    4、政策扶持欠力度。农商银行低收益与高风险并存,虽然与“三农”相关的整体资金需求较大,明显具有小额交易、监控难的特点,在农业风险补偿低的情况下,全县小额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金为300万元,却要求银行投放额度却是1:10的比例放大投放。农村金融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偏大。另外,地方政府在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时,出台了贷款贴息政策,贴息的范围小,仅限于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其他的农户无法享受贴息的优惠政策。

    三、贫困地区农商银行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路径

    1、突出金融产业扶贫,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农民脱贫归根结底是解决农民钱袋子的问题,因此发展实体产业尤为迫切。产业精准扶贫的本质,是用政策帮扶解决经济要素结构性不匹配问题,核心是找准本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发现脱贫致富的机会和路径。一是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推进精准扶贫。产业选择和项目安排可以具有共性,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品”等举措合力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金、产品销路等问题,防止市场波动,挫伤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二是引导民营企业自觉自愿参与到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来,引导企业因地制宜选择具体帮扶途径,落实帮扶措施,降低贫困户就业门槛,增强贫困户就业机会,鼓励一些无劳动能力及半失去劳动能力,生产扶持方式无法进行的贫困户,运用“分贷统还”方式,鼓励农民用资金、土地入股方式,参与企业发展特色产业,按企业产品生产标准,培育产业集群,农户可以选择自主生产或由企业年终直接分红给贫困户,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补助,享受到扶贫政策的温暧,享受股权资本收益扶贫。

    2、重点扶持农村电商,搭建网络销售平台。一是培育农民的电商消费理念。由于农村居民电脑拥有率不高,信息化程度较低,造成广大农民触网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农民已习惯于当面交易和去实体店购买模式,对网络购物比较陌生,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普遍存在不会触网或触网不便等现象;二是加大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当前农村电商人才匮乏也严重制约了农村商务的发展。因此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的外销,既要开发市场,又要维持运营和提供售后服务,需要农民卖家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切实加大对农村电商市场的投入;三是加强电商宣传推广工作,逐步培养农民的电商消费意识,将更多优质优价的商品引入农村,让广大农民享受到电商消费的便利,扩大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四是完善农村电商的服务体系建设。给予电商企业减免税等政策上的扶持。同时,在仓储中心建设、冷链运输和投递配送信息化等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3、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健全完善激励机制。综合运用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政策扶持,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扶贫领域,促进涉农资金最大化集聚和利用。一是加大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投入,由县财政全部兜底,开展扶贫小额信用、两民企业贷款贴息,并对所有的涉农贷款进行贴息;二是政府出资设立扶贫担保基金,解决扶贫资金担保缺失的问题;三是健全差别化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对于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有较大贡献的金融机构,适当给予奖励。完善责任共担机制,适当提高“三农”和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四是对所有涉农贷款利息免征营业税,降低涉农收入的企业所得税比率,鼓励更多的金融企业将信贷资金投入到扶贫工作中,增强金融机构的扶贫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扶贫工作氛围。

    4、切实加大金融创新,着力优化金融产品。适应农村扶贫开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推动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服务、工作机制等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积极创新担保方式,探索将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产权等非传统抵押物纳入担保范围的途径;二是大力推广农户小额和农户联保贷款及便民卡,搭建银农、银企等合作平台;三是开发适应绿色发展、绿色转型要求的产品,围绕农村生态资源做文章,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满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四加大服务方式创新。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优化信贷管理系统和农村支付结算渠道,着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满意的金融服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