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支农服务的思考

点击数: 时间:2016-08-05 作者:谢罡 来源:衡州农商银行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金融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的方针,并对金融系统提出了多方面的具体要求。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力量,要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解决自身结构性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一、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支农服务的意义

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支农服务,是农信社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对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是助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职责所在。“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信社在推进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担负着重要职责,实现农村全面小康更是离不开农信社的助推作用。只有加快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加快金融业发展,才能形成活跃的金融市场、畅通的融资渠道、完备的金融服务、有效的金融监管,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稳定高效优质的金融环境。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拓展支农服务渠道,支持发展高效农业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信社的宗旨所系、职责所在。二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转型负重前行的环境下,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小微企业面临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更加突出,实体经济更迫切需要金融业为之“输血”,增强“造血”功能。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将资源投资于实体经济,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供给侧改革将带来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这就需要银行机构未来应立足于将信贷资源和金融服务投向代表经济结构转型的行业和企业倾斜;也就需要银行机构提高市场响应能力,并推动融资成本下降,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实现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与银行利润增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时,在经济新常态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产业正在孕育,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衣、食、住、行”改善型需求空间扩大,文化、教育、旅游、养生等更高层次享受需求增加,适应消费升级的多样性供给增多,对消费信贷、产业链金融、信用卡等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将大量增多。农信社只有提高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适应性和匹配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效率,才能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从而实现双赢。三是农信社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创造新供给、释放新需求,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把握产业融合、技术升级的大趋势,从以往单一的“存贷汇”服务向综合化、全流程、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动下,农村信用社要主动寻找业务发展的平衡点、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及改革创新的动力点,加快金融高效流转,提升金融全面覆盖,强化金融精准定位,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充分释放金融活力。

二、抓住支农服务的重点领域

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靶向精准,既是支农服务要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提高支农服务有效性、针对性的必然要求。农信社要抓住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和短板,拧紧“发条”,有效使力。

1.要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对接能力、产业带动能力、示范效应能力强,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农信社要从信贷供给的规模、期限、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方面发力,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规模化、多元化、多层次、特色化的要求。要重点支持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商业流通企业发展壮大,满足金融服务和信贷资金需求,支持农副产品、特色制造产供销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进而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2.要实打实做好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实现我省“到2020年596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51个扶贫工作重点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金融的力量。要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农户,以定制扶贫小额信贷为载体,以“贷款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为思路,以风险补偿金、扶贫资金贴息为保障,推动金融产业扶贫工作,尽快实现扶贫小额信贷贫困地区全覆盖。贫困地区的行社要把推进扶贫小额信贷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好,创新服务、整合资源、推广产品,严格贷款贴息、风险金管理,加强责任落实、绩效考核。同时,要按照标准,确定金融产业扶贫带动型企业,从评级授信、贷款利率等多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和措施,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3.要强力推进普惠金融工程建设。要重点推动“自助银行”建设工程,加大投入,在集镇商圈、社区、村口建设自助银行,有效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要提高“移动银行”全覆盖服务水平,全面推广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微信银行,完善电子银行功能,优化电子银行产品,实现智能化网点和移动终端的融合,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安全性。要积极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大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金融支持,加强“创业创新”服务。特别是要加强普金融服务,让农民、城乡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残疾人等,及时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

4.要加大对绿色产业的信贷投放。要建立绿色信贷长效机制,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支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等绿色农业,支持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支持发展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推动金融资源配置与经济转型方向一致。

三、把握支农服务的切入点

要找准支农服务的途径,以更有力的举措和办法,提高支农服务供给能力,增强支农服务供给效率,夯实支农服务供给基础。

1.强化创新意识。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创新。一是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创新和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机制,拓宽“三农”直接融资渠道。二是要加强农村信用社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融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优化信贷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三是要不断推进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创新,积极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业务模式创新,通过运用不同产品组合、业务模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行业性质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要拓展应收账款保理、存货抵押业务,发展供应链融资。四是探索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推广仓单、运单、订单、保单质押等信贷产品,开发推广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信贷模式。五是针对涉农龙头企业、城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和民生工程,开展社团贷款、银团贷款,提高贷款规模供应能力。

2.健全机制体制建设。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体制改革。一是加快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构建更有利于提升支农能力、发挥支农作用的产权组织形式、法人治理机制、市场营销机制。二是稳妥培育村镇银行,推动条件较好地农商行异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提升集约化经营和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快经营管理机制转换步伐,建立健全更有利于加强自我约束、激发经营活力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行社经营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的薪酬管理体系,激发工作的内生动力。四是加强与银行同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实现信贷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统筹管理,拓展市场渠道,推动信贷类资产、投资类资产多元发展。推动内部前中后台管理进一步整合调整、加强衔接、优化流程,提升应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3.加强风险防控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守住风险的底线。一是加强全业务、全流程、全口径风险管理,全面防范表内外、流动性以及案件防控等风险。二是持续夯实风险管理技术、制度、文化三大基石,强调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方位加大风险防控督导和不良贷款化解力度。三是严控限控类贷款投放。综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宏观政策措施,明确限制、禁止类信贷服务目录,从严控制周期性行业贷款发放,规避行业和产业潜在风险,做到该退出的坚决退出,不该支持的坚决不支持。强化“两高一剩”贷款风险排查,加强房地产贷款、政府平台类贷款风险的监测与管理,严防关联企业贷款、担保圈企业贷款、循环担保贷款风险。

4.提高队伍素质。人才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要素。一是加强班子队伍建设。要加强法人行社班子新理念新思维的教育学习,提升班子成员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工作能力,增强领导发展、推动工作的本领。加大系统外高管人员、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抓好各类人才培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引进商业银行有效的管理模式。二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大力提升农信社品牌形象,全面推进文明服务规范化、人性化,完善员工行为准则和服务礼仪标准,打造精品网点、标杆网点、星级网点,发挥支农服务的标杆引领作用。三是贯彻从严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从严治党要求,严格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改革发展和支农服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严纠不正之风,严惩腐败现象,严管违规行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推进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治生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