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事业添砖加瓦

点击数: 时间:2016-06-28 作者:安化农商行 张新华

    我叫张新华,现年47岁,1988年参加信用社工作,中共党员,经济师,先后在栗林、乐安等地任信用社主任,现任安化农商银行南区支行行长。

我的根芽植在这里

    我父亲叫张志斌,原梅城信用社主任,是农信战线上的一名老兵,也称得上农信的“元老”。我是农信子弟,自幼感受农信大家庭的温暖。18岁那年,当我待业家中时,信用社接纳了我。自此,我成为了一名农信战士,我的人生也随着岁月的流逝慢慢融入这片广阔的土地,我的根也由此在这里长出了嫩芽。

    我十八岁入社,既没上大学,也没专业知识基础,可谓一个十足的懵懂青年。然而,从入社那天起,父辈们对我谆谆教诲,兄弟姐妹们手把手教我业务知识,就这样,我在组织的培养与关怀下不断成长。很长一段时间,我在下乡中体会浓浓的乡情,在揽储放贷中感受工作的快乐,在每月增长数据的报表中收获喜悦。这些情怀,不仅点燃了我青春的梦想,更点亮了我迷惘的心灵。在这里,我看到了农信事业的希望,她像一支燃烧的火炬,点亮了乡村的每个角落;她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温暖了无数个贫穷的家庭;她像一名战士,驰聘在家乡的每一寸土地。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前辈的实干与朴实。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党的伟大与组织的光辉。一点一滴的关注与积累,养育了我对农信事业无比炽热的情怀。于是,我的青春在这里凝聚,我的思想在这里放飞。

    1990年夏季,是我永远铭记的季节。那年7月,刚满50岁的父亲病逝在岗位。临终前,他对我们兄弟说:我要走了,再也不能关照你们,今后的保护伞就只能靠单位了。只要单位好,我们这个家就能好,今后干任何事情,都要多动脑子,一定要对得起这份工作。父亲的遗言与希望,把我们家全部寄托给了单位。父亲走后,单位的关照,我们的努力,是母亲全部的希望。那时起,我下定决心向前辈与父亲学习,不管干任何事情,一定要对得起这份工作,要以实际行动,用一辈子的努力,来完成父辈们未尽的事业,要用勤劳、实干、上进、智慧、奉献来感恩我的事业,感恩我的组织,感恩养育农信的父老乡亲。因为,我的根植在这里,我的人生希望在这里。

我将汗水流在这里

    1996年,梅城信用社安排我担任田心分社负责人。尽管没有组织的红头文件,但我非常清楚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上任伊始,我考虑了很多办法发展分社业务,但在付诸实施中,遇到了难题:存款上不去,贷款难营销,收息完不成,盈余困难大,同事不齐心,群众没好感。焦急之时,我苦思冥想找不到答案。于是,我向老主任取经,向上级领导寻方问策,向同事请教。答案告诉我,当好一个领导不容易,既要智慧,又要从容;既要魄力,更要实干;既要理论知识,更要脚踏实地;既要虚怀若谷,更要耐心细致;既要团结同志,更要融入群众。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需要认真履职方有收获。明白这些道理后,我反复思索,如果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就必须从认真上下功夫,从扎实上做文章,从敬业上出成绩,从奉献上找作为。尽管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有满腔的工作热情。于是,不论阳光风雨,不论白天黑夜,我将全部时间用在工作上,用实际行动履行自己的职责,用扎实的工作作风服务父老乡亲。很快,我的举措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我的敬业得到了同事的认同,我的工作作风得到了群众的赞誉,我所负责的分社,各项业务蒸蒸日上,群众与信用社的关系亲如一家。

     2000年,在组织的培养下,我出任栗林信用社主任。接到组织的命令,看到那份红头文件,我百感交集。我深深懂得,这是组织对我全新的考验,我的耕耘与汗水,将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将与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珍惜流过的汗水,我决心为栗林的发展抒写浓墨重彩的篇章。然而,撤区并乡的栗林,只是一个小小的管区,经济萧条是当时的窘境,农民普遍贫困是那方山水的写照。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资源作支撑,如何发展一方山水的经济,这是我进入栗林后思考的第一大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最后我把寻找资金的视野放到了山外,放到了城区。白天在栗林下乡,晚上回到思游、梅城寻找客户。首先了解老家思游在外工作的人士,然后再到梅城了解信息。就这样,我在外面找存款,在贫困的大山中发放贷款。在我的影响与带领下,栗林的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存款一年一个翻身。由于在分社负责人的岗位上,我寻找了良方,在偏远的信用社主任岗位上积累了经验,以至后来调到乐安大社任主任后,我的工作依然得心应手。因为这样,我经常获得了上级的表彰奖励,获得了同志们对我的赞誉。

    2008年,组织将我调到南区信用社任主任。当时南区没有开发,每日很难有顾客上门,所以全社存款仅为1620万元,而贷款高达1890万元,并有218万元的亏损。如何打开局面,我隔河相望,久久思索。尽管困难很大,我也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不能有负于南区的乡亲。于是,我决心做一名开拓者,愿为事业添砖加瓦,做南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下定决心后,我立即召开全社人员会议,明确了发展目标。面对一年内实现存款翻番的既定目标,大家充满了疑虑,换句话讲,大家并不相信张新华有这个能耐。

    为打好存款第一仗,我把南区的存量客户梳理清楚后,挖掘出一批有潜力的存款客户。当我听到公安局准备到某行开工资户头的信息后,我通过亲戚找熟人,熟人找朋友,朋友找亲戚,来来回回找了五个圈子,终于抢来了这个客户。接着,我又以同样的方式,先后将财税所、安化茶场等单位户头拉到我社。为把工作做细,对这些单位,每逢发工资还是急需资金,我们都上门为其服务。又如安化二中,长期开户在农行,为收获这家客户,我跑了二三十次,最终以诚心赢得了客户。

    找存款不厌其烦,这是我立足发展的理念。发放贷款我立足放得出收得回,找好优质客户,改善客户结构。我营销贷款的经验在于:及时捕捉信息,真心对待客户,实地调查了解,搞好项目评估,灵活把握政策,坚守制度底线。比如总行隔壁的久隆大酒店,其开发商当时与信用社有过节,所以原来开户在工行。当我获得信息后,多次通过各种途径找其负责人,终于以诚心打动他,将该楼盘的按揭贷款放在我行,累计贷款3000余万元。就是这些作法,推动了南区支行的发展。至去年末,我行各项存款余额25073万元,贷款余额21832万元,分别较7年前翻了15倍和11倍。这些成绩,是组织给予的力量,是同事们共同拼搏的结果。

我的家园在这里

    从当分社负责人到现在,我在骨干岗位上干了整整20年。在20年的工作中,组织给了我太多的荣誉。面对荣誉,我从来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次次增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动力。因为,这里就是我的家。作为农商银行大家庭中的一员,我没有理由退缩,没有理由向组织讨价还价,没有理由不为事业添砖加瓦。因为,如果没有事业的发展与组织的关照,我的家庭就不会过得如此和谐。如今,我儿子退伍转业后,当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时,又是农商银行这个大家庭,就像当年接纳我和我的妻子一样,同样张开双臂拥抱了他。这么好的家庭,这么好的组织,我心甘情愿为之奋斗,奉献一切。

    今年正月初一,面对新年的征程,我们全家开了一个家庭会,讨论的主题只有一个,一家三口都在农商银行拿工资,年底看谁能够评先进,因为我们相信,只有把大家庭建设得更好,我们的小家才会过得更加开心,更加幸福!

 

分享到: